精酿啤酒 夹缝中求生存的精美世界

2016年12月15日 第38期        作者:文/饶斌        2016-12-16       

   2008年,可称为中国精酿啤酒的元年。这一年,“Craft Beer”的概念被引入到中国,国内出现了第一批精酿啤酒企业和众多进口啤酒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到了2016年,中国本土精酿依然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一家家进口、精酿啤酒馆如雨后春笋生长起来,然而成功者却鲜有。于是,行业内便流行起了精酿啤酒的“伪命题说”,将之推上了风口浪尖处。

  解惑:什么是精酿啤酒?

  “精酿啤酒”来自英文craft beer,到底什么是精酿啤酒?到现在,行业内也并无统一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美国酿酒师协会提出的关于“精酿啤酒厂”的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小型。年产量最多不多于600万桶;

第二,独立。酒厂不被或是低于25%的股份被非精酿啤酒厂控制;

第三,传统。至少有一款主打产品,或是超过50%的销量中,没有使用辅料来酿酒,或者用辅料也是为了增加风味而不是减少风味。

   就中国目前的环境而言,我们可以将之理解成有别于传统大体量的工业啤酒厂,更多的以一家小型、独立的酒厂或啤酒馆呈现,以诚信的态度生产、销售特色啤酒,强调创新、多元化和本土化。再通俗一点来讲,精酿啤酒比传统工业啤酒口感更加丰富,更加好喝。适合慢品,不适合豪饮。

现状:井喷式复制下的新世界

   在中国,精酿啤酒主要分为两个阵地,一个是本土精酿小酒厂,另一个则是进口、精酿啤酒馆。特别是后者,在这几年真真切切地经历了疯狂的“井喷式”发展。单纯的复制,带来的恶果便是空有外壳,没有内在,随之而来的则是“关门潮”,这是不可否认的现状。加之原料问题、本土化问题、消费者培育问题、文化构建问题等给精酿啤酒馆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

   然而,仔细梳理中国精酿啤酒这几年的发展脉络会发现,在这样一个“井喷式复制”、“接连式倒闭”的表象下,一个精酿中国的新世界正在酝酿和成长。

   时至今日,中国精酿的江湖中已经成长起来一批开拓者,或多或少,或重或轻,他们都具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诸如南京高大师啤酒的创始人高岩、北京牛啤堂创始人银海、北平机器创始人李威、熊猫精酿创始人潘丁浩、上海莱宝精酿总酿酒师林林、上海杰克的酒窝创始人周涛、酒花儿联合创始人kevin、成都丰收酿酒厂厂长王睿……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群人的价值和追求,或许他们正在搭建的,便是一个中国精酿的全新世界。

案例:小而美的营销之道

   逍遥精酿啤酒馆的老板陈磊是一位特别懂进口和精酿啤酒的人,他卖的每一杯精酿都能讲出故事,而且整个馆内充满了精酿啤酒的气息,不管是从装修,还是陈列都似乎跳跃着休闲和愉悦的音符。在陈磊看来,正是源于自己对精酿啤酒的专研以及热爱,让他能够一直将这家精酿啤酒馆经营到现在。

   “精酿啤酒是有文化的,这就是一杯精酿啤酒就值几十块钱的主要原因,这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标价。”陈磊望着灯光下摇曳的酒杯,就犹如看着一枚心爱的宝贝。而谈到他的经营心得,陈磊一下子也打开了话匣子,以他所擅长的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馆子里的电视,全天24小时播放的都是关于精酿啤酒的介绍,有关于酿造生产的,有关于品牌介绍的,而且每张桌子上都有专门的牌子具体地介绍产品。基本来我这里喝酒的人,都会看。”在陈磊看来,这个方法是最悄无声息,也是最有实效的办法,陈磊称谓“三次见效”。

   陈磊介绍说,第一次,消费者舍得花几十块钱点一杯啤酒,80%主要是因为好奇,想尝尝什么酒那么贵,这时候你有意识地让他了解精酿啤酒的生产和品牌,就会让他自我形成认知;第二次,消费者再舍得花几十块钱再点一杯,80%是因为他觉得值这个钱,因为他对于精酿的认知产生了效果;第三次,消费者如果还来点一杯,80%是因为他喜欢上了精酿的味道。“一般‘三次见效’的消费者都是我的回头客。”陈磊笑着说道。

   尽管有24小时的电视循环播放和桌牌,但是只要每来一桌新顾客,他依然会主动地去介绍顾客所点的精酿和他所卖的酒,不仅讲故事,还讲口感,讲体验。

   “有新的顾客来,我第一句都会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你喜欢什么样的口感,你想要一杯什么样的精酿。我会根据和他们的聊天内容,为他们推荐不同的精酿啤酒。这样一来,一是提起了顾客的兴趣,解答了他们的好奇;二是能够让顾客内心更好地接受这样的价格。”陈磊解释说。

   事实上,在陈磊的精酿啤酒馆里,酒的品类并不多,而陈磊则认为,琳琅满目的精酿啤酒品类反而让店家自己没有了主心骨,更别说如何帮助消费者甄别好坏了。

   陈磊告诉记者:“我这里的酒,基本上都是我自己酿的,我们自己的圈子里都叫家酿。每次酿得不多,一是能保持新鲜,二是能轻松地掌握产品能否被顾客喜爱,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陈磊看来,只有专注和用心才能被消费者所认可,如果只是想着赚钱或者是赚快钱,那么经营精酿啤酒馆绝对是不明智的选择。“美国发展了二三十年后才出现井喷现象,而中国却恰恰相反。目前,精酿啤酒发展最好的是北京、上海,但是到了成都,一下就开了一两百家,这是绝对不正常的,而这也正好折射了很多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市场的浪潮中慢慢的沉淀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