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1月19日宣布:2015年全年经济增速6.9%。中国几乎所有的媒体用了同样的一个标题:“GDP增速创下近25年来的新低。”相信很快,各大国际媒体也会抄袭这个标题,代表他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
过去6年,笔者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每年统计局公布数字之后,我从常识的角度告诉大家,其实这个数字并不坏。
过去6年,笔者回答最多的问题也是企业家不断的问我: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当我告诉这些企业家中国经济不会见底,因为我认为每一年的经济增速其实都很高,而不是他们理解的很低。很可惜,到今天为止,无论是专业媒体和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仍然缺乏基本常识。无论是仍然沉浸在过去30多年高增长周期的人,还是刻意看空中国经济的人,似乎很难让他们从固有的逻辑中跳出来,客观而公正的看待中国经济。“6.9%”这个数字好不好,既是一个常识,也是下一步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大势的逻辑前提。
事实上,6.9%这个数字,放到2015年国际国内大环境中,这是一个很漂亮的数字,绝对不是什么“25年来的新低”这样误导性的标题所体现的。
2015年,无论是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国内环境,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是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国际,新兴市场陷入衰退,巴西、俄罗斯的经济负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各项指标全面下滑,金融风险凸显,房地产增速暴跌,下半年又经历了股灾和人民币贬值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速能够达到6.9%,来之不易。无论是按照经济增长理论,还是放到大国经济的比较中,这个数字仍然是全球最好的增长速度之一。2015年在经济大国中,我们的经济增速仅次于印度,在新兴市场中仍然是表现最好的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超过三分之一。说现在的6.9%的增速差,相当于期待一个人在40岁的时候身高每年增加的幅度仍然和10多岁一样荒唐。
对于中国2015年的经济,笔者从来不担心速度问题,担心的是受一些人不正确思想的蛊惑,对6.9%的增速有不正确的看法和不切实际的期待,过度悲观,影响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正如习近平在去年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所言:“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
速度没问题,不等于中国经济没有危险
但是,说速度没问题,不等于中国经济没有危险。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不是经济增长速度太低,而是在在传统增长动力趋势性减弱的情况下,没有新的增长引擎可以替代过去的动力,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往前走。如果分析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除却国际因素之外,中国经济2010年以来趋势性减速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包括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出口以及人口红利都已经到了增速的天花板并开始下滑,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已经发挥至极致。
笔者把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看成“六架马车”,这“六架马车”分别是制造业、投资、房地产、人口红利、消费、进出口。这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拉动力。然而,到了2015年,这“六架马车”基本都已经熄火。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近年来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只有10.0%,2016年跌破两位数的概率极大;作为经济晴雨表的房地产的数据极为惨淡,房地产投资从去年两位数的增长暴跌至1.0%,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4.0%,商品房待售面积达成创纪录的71853万平;消费尽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提升,但名义增长只有10.7%;进出口更是大降7.0%。特别是,在这些传统引擎熄火的情况下,因为过去10多年错失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没有新的引擎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因而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失速”的尴尬。这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
同时,我们看到,在新的增长动力,包括创业创新、消费以及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的情况下,旧的增长动力趋缓引发的各种风险也在释放。2015年可谓中国经济真正的风险元年。6月7月,股灾,8月,人民币暴跌,同时,进入危机以来的刺激政策,一方面拉高了中国经济的杠杆,另一方面,导致产能过剩、僵尸企业以及债务问题空前严重。在房地产告别黄金周期之后,房地产行业下行引发的外界对地方债的担忧仍然继续。特别是,由于美元加息之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仍然存在极大的威胁,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极大。高层去年不断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强调要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对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而言,这一系列的风险都不可掉以轻心,任何一个爆发,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胁。
新常态下,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笔者多次强调,不要担心7%的增速,中国经济在未来维持在6%以上的增速就很好,但关键是在防风险的同时,破釜沉舟,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4万亿追求经济增速的结果,是给中国经济留下了极大的隐患,这个错误,中国没有任何本钱再犯一次。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回到高层对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判断,以及对未来应对的战略上来。
笔者之前的文章《中国需要习近平经济学》,对高层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如何应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要义给予了肯定。“习近平经济学”的两大支柱,一是新常态,即关于中国经济新周期的论述,一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关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在大政方针和发展理念的体系化的论述。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新的周期,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来看待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大转型。中国经济要实现突破,关键不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搞重复性建设,而是如何突破增长的瓶颈,通过结构性的改革,破除经济增长的障碍,提升潜在增长率。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长期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也就是说,中国应该果断告别对数字虚假繁荣的图腾和崇拜,告别吃兴奋剂做大数字的幻觉,而是老老实实强身健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2016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仍然不要太过于乐观,中国经济在2016年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不亚于2015年。特别是在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能不能扛过去,直接决定中国经济有没有未来。千万不要期待中国经济在短期内会反弹。对此,1月4日,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访谈明确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得不迈过的坎,是不得不闯过的关。”表态“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这都向外界透露出中国解决增长隐患的决心,这无疑是中国经济的福音。
回到常识:一定要记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构建新的增长框架需要时间,要对当下的增长速度宽容,要给中国经济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叶公好龙,缺乏耐心。如果你的愿望是中国经济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冬天就是你必须经历的阶段。
忘记7%吧。
(本文内容来自《光远看经济》并获作者授权)
权威机构预测2016:全球经济最大的变数是中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会从2015年的3.1%进一步升至3.6%,全球经济最大的变数是中国。IMF预计中国明年经济增速将会从今年的6.8%进一步放缓至6.3%。
华尔街的投行:花旗银行在研究报告中认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风险就是中国经济放缓的程度高于预期。巴克莱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将放缓至6%,而瑞银预计较为乐观,为6.2%。花旗的预期为高于5%。虽然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但是华尔街的银行们认为,中国政府有能力掌控局面。雷曼式的金融体系崩溃不太可能在中国发生。
联合国:在其《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预测,世界生产总值在2016年会略有改善,增长2.9%。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计继续处于周期性的上升阶段,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望从下滑趋势中企稳;其中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可能会降到6.4%。中国正在经历从过去30年高速增长向更为可持续的中速增长转型,其间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阵痛。
世界银行:最新的世界银行预测将中国经济2016的增速下调为6.7%。
日本经济新闻和日经QUICK新闻:12月24日汇总的中国经济学家调查显示,2016年实际GDP增长率的预期平均值为6.4%,较2015年预测进一步下滑。如果实际水平与预测值相同的话,将是增长出现放缓的1990年(3.9%)以来、时隔26年的最低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明年经济增长将在合理区间内保持基本稳定,物价走势将稳步回升,进出口增速将有所恢复,经常项目顺差与GDP比例将略有收窄,经济结构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基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最新基准预测,在保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2016年全年实际GDP增速预计为6.8%。
国家信息中心:2016年,国内外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一些领域困难和风险还在加大,经济向好的基础不牢、势头尚弱。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新旧增长动力接替尚需时日。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将呈现出小幅缓降态势,初步预计,2016年我国GDP将增长6.5%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政治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年出现深度下滑,本轮周期的第二个底部在其3-4季度开始出现,预计2016年GDP实际增速为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