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见底尚待时日 企业需要转型升级

2016年3月1日 第04-05期        作者:朱跃明        2016-12-21       

行业见底尚待时日

虽然,从2015年起,部分名酒出现了见底反弹的迹象。如果单纯看几家上市酒企的年报,财务数字是比以前好看了。但是综合考察酒类流通环节商业库存、社会库存、价格体系,就会发现高端酒社会库存仍然高企,名酒经销商利润稀薄甚至盈利困难。甚至连进口葡萄酒的库存也大量增加,酒类行业“购销两旺”的局面依旧没有出现。因此2016年行业仍然处于调整之中,“见底说”显然不能准确地反映市场情况,酒类行业见底尚待时日。

第一,酒类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且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第二,公务、政务板块萎缩的份额未得到有效承接。白酒高峰时期,至少有2000亿元是政务接待、宴请及关联消费喝掉的,如果这2000亿元还没有找到消费者,酒业就只有继续萎缩。第三,消费者和渠道碎片化严重,行业尚未找到突破的方向。以前卖酒主要靠分销、团购、商超、餐饮、烟酒行等渠道,现在新兴渠道兴起,电商、微商、社群、众筹都在分食原有渠道和消费者份额,但是依旧没有一个新渠道能明显起量。第四,行业调整的末期,一般都是产业整合并购的高发期,现在很多中小酒企仍然是“死而不僵”,产能泡沫不破灭,难言行业见底。


传统渠道不会被颠覆但需要改造

2015年这一现象格外突出:商超、餐饮、烟酒行等传统渠道逐渐熄火,电商、酒类专卖连锁以及社群、众筹等新渠道和新模式又呼啸而来。在我看来,不管是商超、烟酒行还是电商、酒类连锁、社群、众筹等新模式,改造的目的是要解决消费者需求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消费体验需求、产品功能需求、个性化需求。

谁能将这些解决,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由此,企业培育起解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就能确立公司的核心优势。只有具备核心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行业大调整中生存下来。所以,现在很多打着新模式的酒业公司,如果只是靠建网站,融资烧钱买流量、做销售额,而不能解决消费者真实需求,最终还是要被淘汰。而传统的酒类企业,解决好了消费者需求,也可以生存得很好。换句话而言,传统渠道不可能被颠覆,但却一定要改造。酒商需要的是除旧布新,用新思维、新工具升级我们以前有效、现在失效的商业模式,而改造的工具和方向就是互联网+。


厂商和谐相处将成为常态

2016年,厂商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应该更加和谐。

酒业黄金十年,酒企特别是名酒厂手持品牌利器,以不断涨价为武器,在厂商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经销商更多的只是打款、卖货,唯厂家马首是瞻。2013年酒业进入调整,商业渠道的价值开始显现,名酒开始降价,名酒厂也俯下高贵的身段重视渠道商和服务,渠道窜货现象时有发生,厂商博弈似乎又向经销商倾斜。如今,经历了行业泡沫,厂商未来将会回到自己专业分工上,厂商之间关系将更加理性。

首先,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拥有品牌、规模优势的酒企特别是名酒企对比经销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但消费者时代最有话语权的是消费者,消费者不买账酒企也没办法,这就导致了酒企在价格、政策制定等方面不可能独断专行,必须要尊重市场和尊重离市场更近的经销商。

其次,经销商即使做得非常强大,也很难“挟渠道令厂家”。因为厂家在政策制定中,要考虑政府、股东、员工、经销商等诸多层面的利益。以名酒为例,厂家如果生产减量10000吨,市场价格肯定马上反弹上升,这是经销商愿意看到的。但是销售下降后政府的税收、股东的回报怎么办?经销商对此也要有正确的理解。

所以,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中,厂商各自专业分工,和谐共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预计,在2016年,厂商的和谐相处应该成为常态。


发挥商源“大平台”

资源优势

2016年,商源的目标是:继续坚持“中国酒行业的供应链平台服务和价值链整合提供商”,继续推动“平台+公司”制的落地执行;充分发挥商源“大平台”的资源优势,打造中国酒行业的供应链生态圈。为此,商源一方面将继续整合资金、渠道、客户、物流配送等,让自己彻底转型为一家服务型的企业,具备共建、分享的基因;另一方面将用长板原理来撬动资源,即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短板将通过资源整合来完成,达到效率和配置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