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未来的希望在于新型白酒

2016 年3月20日第9期               2016-12-21       

近年来,因为牛栏山、红星等品牌的抢眼表现,素来低调的北京酿酒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傅长龙备受行业媒体关注。2015年12月29日,中国首届地域文化标志酒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参会的傅长龙,和他交流了地域文化标志酒的相关看法。

《新食品》:在某些人看来,此次地域文化标志酒的评选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帮扶区域、地方酒企的性质。那么,在行业集中化的大趋势下,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傅长龙:帮扶的用意确实是有,但其前提是这些企业,或者说品牌本身就有被帮扶的意义,而非对市场的强行干涉。中国地域广阔,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丰富多彩,地域文化标志酒的评选,是梳理、修复中国传统酒文化,使其健康发展的举措,是有益的,积极的。而且,部分地域酒的销量本身也很可观,像二锅头这种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其业绩有目共睹,这就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标志酒强大的生命力。

《新食品》:红星和牛栏山的产销量确实很大,是地域文化标志和产品相融合的成功案例。但是,除了对传承的坚守之外,地域文化标志酒又当如何考虑创新的问题呢?例如某些酒精度较高的传统酒。

傅长龙:在酒精耐受度这个问题上,是因人而异的。从科学上讲,人体对40%vol左右的酒精饮料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这也是近年来酒类有低度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在我看来,无论是不是地域文化标志酒,都应该积极创新,都应该根据当下消费者的口感和喜好来调节酒精度数的高低。

《新食品》:创新固然是白酒发展的一大主题,但这是否与地域文化标志酒里的“继承”、“坚守”等定义相违背呢?或者说,地域文化标志酒是否会因此而失去其独特的个性呢?

傅长龙:我不这么认为,理由有二。一是在地域文化标志酒所强调的文化、精神层面,不会因为产品本身的创新而有所改变,不存在相悖之处;二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保留酒体风格而创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例如维持口感而降低酒精度数。“继承”和“坚守”不是“死守”,说到底,消费者的需求才是根本,我们不能片面地去理解地域文化标志酒。

《新食品》:在食品安全越来越为公众所关注的今天,地域文化标志酒的出现,是否能从道义和生产层面促进酒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纠正消费者对白酒的误解,重塑产业形象?

傅长龙:首先,从公众认知上来说,地域文化标志酒确实容易和“天然”、“传统酿造”等概念挂起钩来,有助于树立白酒的正面形象;其次,从实际层面来说,其实白酒本来就应该是最卫生的食品之一。从生产工艺流程上来说,酒是粮谷类通过微生物糖化-发酵-蒸馏而来的,上百度的高温,基本就是无菌环境下的产品。其卫生条件比很多小食品、饮料类要有保障得多。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越来越了解白酒中所含的风味物质和营养物质,创新白酒的过程,会让地域文化标志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许是白酒未来放量的一个方向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