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有合的必要,分有分的必然,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见惯了合伙人之间的分分合合。近来,“合伙人+众筹”将颠覆行业商业模式的言论大行其道,热血激奋者有之、不屑一顾者有之、满头雾水者亦有之。其真相到底为何?结合自身的从业及创业经历,笔者打算用《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三部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来分别概括业内所常见的合伙模式,点评其特点,以供读者参考。
《水浒》型合伙
原文式表述:只要跟着哥哥,俺舍了这一百多斤又如何?
要点:个人魅力、愿景描述
简单说来,《水浒》型合伙就是大哥带着一群小弟去闯江湖,这比较常见于企业的创业前期。企业创始人在资金有限、待遇缺乏的情况下,为了吸引、留住人才,往往会以梦想、愿景和期权来提高队伍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当然,除创业前期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干(如新增了项目)。
合伙-发展-再合伙-再发展,这可以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其好处是能够在降低成本,分摊风险的情况下激发团队/个人的积极性,而对于团队/个人来说,也得到了一个在将来获得丰厚回报的机会。
其实,《水浒》的故事脉络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发展模式的路径:
七星聚义(合伙)-劫生辰纲(掘到第一桶金)-上梁山(合伙)-替天行道(生意常态化、稳定化)-受招安(合伙)-打方腊(进军新领域,亏了)-散伙(解除合伙)。
《水浒》型合伙的关键在于“跟对人”,同时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出成绩,其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遭遇重大挫折,就很有可能面临“拆伙”的局面。
《三国演义》型合伙
原文式表述:孤得先生,如久旱之遇甘霖,何愁大业不成!
要点:商业模式、利益分配
相对于《水浒》型合伙的草根性质,《三国演义》型合伙的模式要严谨一些,往往见于对高级人才或有重大拓展意义合作伙伴的招揽上。一般来说,其合伙都附带明确的商业战略意图和利益分配机制。《三国演义》很好地演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其诸侯混战看成是公司之间对市场份额的竞争,而那些诸侯间的结盟、文官武将的“良禽择木而栖”则反映出了公司、个人在商战中抉择。
在《三国演义》型合伙中,现实的利益高于愿景和梦想,无所谓忠诚。其起点通常较高,以利益和资源相衔接。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型合伙也是随着商业格局的清晰化而生生灭灭的,其分合反映着市场大势潮流的发展。就像《三国演义》中很少有臣子随着主公的失败而死掉一样,《三国演义》型合伙中的公司或个人一般也不会因“拆伙”而一蹶不振,他们会依附于新的组织,继续发展。
看重现实利益,是《三国演义》型合伙的优点,也是其缺点。一方面,对现实利益的考量让这种合伙方式变得务实而高效,但另一方面,同样也令其变得“心机重重”,一如赤壁大战前夕东吴内部主战主降的争论,以及刘备入川时,刘璋麾下的象征性抵抗和望风而降。
《西游记》型合伙
原文式表述:但能求取真经,修成正果,你我师徒遭些磨难又算什么?
要点:终极目标一致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的终极目标是“西天取经”,其师徒间虽有矛盾和分歧,但在这件大事上,他们的想法和行动是一致的。合伙人之间,不怕有分歧,就怕大家的目的不一致,甚至是没有目标。有的人重名,有的人重利,这无可厚非,但这些需求能否被统一在一个合适的目标之下,并让所有参与合伙者都能以此目标为先决考量呢?
在笔者看来,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恰恰因为不容易,这也是所有合伙类型中最有成功潜力的。相比于前两种合伙类型,《西游记》型合伙更为稳定,战斗力更加的强大和具有持续性,当然,在目标的确定和合伙人的吸纳上,也有着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