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三月糖酒会。
各路英雄再入蓉城,或展示产品,或参观交流,或洽谈贸易,或借鉴取经……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糖酒会的发展史就是新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1955年第一届全国供应会到1975年的二十多年间。作为“第三类”的加工食品,由于品种多、规模小、原材料来源广泛等原因,成为商业部门进行调剂和补充市场供应的重要商品。这些活动,可视为糖酒会最早雏形。
第二个阶段,1975年至90年代末。随着改革逐步深入,社会经济从资源稀少、供应紧张的状态迅速恢复至可达到需求的满足、再继而进入需求与供应同时猛增的繁荣阶段。
企业不再满足在展会上简单摆摊式展示和售卖,稍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在糖酒会会场尝试植入展台、展柜等装潢形式以吸引客商。这个时期,是企业参展觉醒期,也可称为发展期。
第三阶段,即90年代下半叶至今。食品工业达到鼎盛,无论是品牌数量还是商品品种,达到真正的空前。中国市场似乎轻易地就成就超百亿食品品牌,福建休闲食品品牌、某金罐凉茶饮料等。
每年新入市场的产品形成巨大的会展需求,糖酒会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同时也可以看到,因跟风产品的盲目进入,展会商品出现同质化。而目不暇接的布展、绝招频出的营销手法也几乎达到极限:房车展、明星秀……各种合作奖励,不惜名车洋房等。此阶段可总结为糖酒会的成熟期。
如果将糖酒会比喻为产品,那么,经历了导入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产品,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角度调整策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衰退期了!
这绝非危言耸听。在当下的糖酒会:作为供给方的厂家,品类几乎拼尽、促销手段也即将告罄;作为需求方的商家,面对过剩的终端商品,动销阻力越来越大,管理费用越来越高,参加糖酒会寻找产品的热情逐渐褪去。
这些现象足以令糖酒会自危了!笔者在这里斗胆多言,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
从宏观角度,经济结构调整是个利好消息:具有前瞻眼光的经济学家会意识到,尽力减缓占GDP比重超过10%的食品行业的下滑速度,对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会起到关键作用。
从微观角度,各企业应准确研判投资方向、研发更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品。同时,作为行业助燃剂的糖酒会,除了提供商品交流的场馆、应更主动侧重于打造行业交流的平台。
长期以来业内人士会趁糖酒会之际,聚会于成都,自发形成一些非官方的微型聚会,大都三五知己,畅叙一年来的得失经验、展望或美好或艰巨的来年。虽然亦是论剑,却是一种无碰撞或小碰撞的交流,很难形成经验的聚合、资源的互补。对食品行业供需生态的影响实在微薄。
如果糖酒会主动打造专业的交流平台,例如糖酒会期间在交通便利之处设置一处类似“议事厅”或“十方馆”之所,就足可令业内学者、专家和从业者自发组织、有序交流。
当然,设想是一个方向性的建议,若落实尚需各方努力。试想,倘若每年春季,各路精英借助糖酒会的号召力集聚于此,共商行业大计,共同为经济结构性发展唇枪舌剑、献计献策,则诚为糖酒会幸事、行业幸事、国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