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货,请你退出糖酒会!

2016 年4月16日 第12期        作者:袁剑梅        2016-12-21       

3月26日,第94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终于落下帷幕。

会内展、会外展一如既往的热闹。招商的、蹭酒的、凑热闹的一波接一波。

但是,一年一度的糖酒会,对于某些逛展的来宾而言,似乎有了些审美疲劳。倒是一些山寨的“康帝”、“拉菲”、“奔富”吸足了眼球,刺激着每位业内者的神经,成为糖酒会期间人人戏谑调侃的话题。

什么“3元钱喝进口酒”、“10多元的进口酒”各种毫无底线的低价战也是充斥着整个糖酒会。这让人不禁疑惑:进口葡萄酒的成本真的已经低到如此地步了吗?3元钱的进口葡萄酒,你敢卖,有几个人敢喝?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姑且按照酿酒葡萄的出汁率以7成计算,一瓶750毫升(以1.5斤计算)的葡萄酒,大概需要酿酒葡萄2斤左右,再加上酒瓶成本、酒标印制、木塞,还有物流、仓储、关税等成本,请问这位酒商,3元钱的进口葡萄酒你是如何做到的呢?对于中国市场,你的这个举措是否已经对行业、对消费者造成了一万点的伤害?这是否会加深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认知误区?

此外,各个酒店展,各种山寨品牌、傍名牌的产品更是数次挑逗着来宾的行业认知,1万元就能成为某世界级酒王的会员,亲,你确定你不是在开玩笑?号称千万富翁买得起亿万富翁喝得到的酒王难道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笔者到会展中心逛展时,远远的就看到了巨型的“*马庄园”、“*菲庄园”的广告牌,参展的大多数都是业内人士,难道你以为我们看不出你的浓浓的山寨范吗?

在此,笔者也建议,作为中国最专业的酒业盛会,组织者是否应该对这些有损行业利益的企业给予严加管控,不能让他们堂而皇之地误导消费者,扭曲市场价值观,给行业带来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也应该反思,是什么让这些产品能够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正如在本期《法国专家:消费者不专业滋生山寨品牌 》一文中两位法国资深从业者所言,是中国市场的不成熟、某些酒商的短视行为、消费者的认知不到位等主客观原因给予了这些山寨产品滋生的土壤。如果有一天,消费者的认知已经非常成熟了,懂得如何辨别产品信息了,这些擦边球产品自然也就失去消费市场了。

笔者真心希望,这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让“山寨”遁形无所

春糖虽然已经过去半月有余,一些吐槽的声音依然余音绕梁。其中传播时间最久,被吐槽程度最深的要算是在春糖期间闪亮登场的各种“擦边球”产品了。这里的“擦边球”不是好球,而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山寨产品。

其实山寨产品在各行各业并不鲜见,小到服装、手机、日常用品,大到汽车、飞机和建筑,山寨产品可以说无处不在。山寨不是“假冒”,它跟原创很像,通常是大体相同,细节“创新”。国人对待山寨的态度,大体是吐槽、戏谑。因为有些东西看看也就罢了,打死是不会去用的,除非是真的不懂,才会直接上当。

山寨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贻笑大方的东西。懂行的人心里都明白,山寨的作用就是用来忽悠不懂行的人的。可是问题来了,作为全国最专业的酒类交易平台的糖酒会,为什么山寨产品会层出不穷?难道这些产品就是跑出来出洋相的么?山寨的东西不“假”,它只是有意在“傍大款”而已,从设计,包装,名字,都经过一番精心策划,让人觉得跟原版的同出一辙。各种山寨版的“拉菲”、“康帝”、“白马”在糖酒会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然而山寨毕竟是山寨,当笔者走到“康帝”的展位的时候,询问销售人员这酒是哪里产的?他说:波尔多。在错乱中定睛一看,精致的木箱上雕刻着“米内瓦”、“奥克”等产区的名字,顿时你有一种迷失在三维空间里的焦虑。至于“奔富406”之流,在此省去一万字。

来参加糖酒会的客商其实都不傻。山寨与非山寨一眼就可以识别得出来。但是有的时候卖的人别有用心,来买的人也是别有用心。很难说是先有买方还是先有卖方,这是一个封闭的价值链,价值链的顶端是制造山寨的人,中间是利用山寨产品牟取暴利的人,尾端是被蒙蔽的不专业的消费者。

山寨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现象,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山寨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拜市场需求所赐。没有需求,就没有山寨。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是无辜的羔羊,有一些消费者反而要特别去消费山寨产品。这跟那些戴山寨手表的人是一样的,虚荣的心态,让他们选择了山寨的产品,希望一千元喝拉菲,一万元吹康帝的还是大有人在的。只是山寨的产品,品质也千差万别,如果要想买到高品质的A货,还真得靠点儿运气。

山寨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在分析供应端和消费端的供需心理的同时,是否还要对那些允许山寨产品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肆宣传的展览机构们发出警告?作为酒类行业的专业策展公司,我不相信他们分辨不清什么是山寨产品,什么是原创品牌。如果只需要支付参展费用,山寨产品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在糖酒会的现场招摇过市,这未免也太践踏行业的尊严。这些年某些山寨产品的滋生,甚至泛滥,相关的策展公司应该背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悠久的成都春季糖酒会,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广受全球瞩目的酒类行业盛会。其专业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在中国首屈一指。在这样的平台上,山寨产品的横行,会让中国酒类行业从业者蒙羞。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我们不应该仅仅是吐槽和戏谑。我们应该向更多的消费者揭露山寨的嘴脸,端正消费者葡萄酒消费的态度,让山寨产品无所遁形。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原创产品品牌价值的尊重和保护,更是一个国家行业成熟度的体现。

进口酒市场短期内难以突破碎片化

春季糖酒会期间,笔者每天穿梭于各大酒店展、论坛、活动、会外展,从中也窥探一些行业的发展趋势。

行业竞争逐渐加剧化、细分化。

笔者发现,过去“全国化一把抓”的散打形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要求了,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聚焦,无论是白酒企业,还是葡萄酒行业的大进口商,都在做减法。在产品数量和品牌等方面,都采用聚焦战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包括流通渠道的酒商,都是殊途同归。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品牌、产区等信息辨别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在不断调整,越来越适应行业环境要求。

尽管传统的酒店展如凯宾斯基等依然火爆,但从广告公司今年开辟的另一战场——香格里拉,加之首座万丽、尼罗依格等,可以看出行业正在进一步细分。展会形式变化释放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行业竞争逐渐加剧化、细分化。

市场碎片化。

参加展会的展商越来越多,无论是国内进口商,还是国外的生产商、出口商,卖酒的越来越多。据笔者了解,中国的酒类流通商至少有几百万甚至更多,群体非常庞大。但为什么在葡萄酒行业,大家参加诸多展会,仍然觉得有些迷茫,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品牌认知的缺失。因此,中国的进口酒市场在中短期范围内仍是碎片化的。

从碎片化的市场来看,未来胜出于市场的,应该是新锐型、成长型酒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服务客户以及内部管理的效率要高于传统企业,简单靠一款产品或者老板初期打天下时积累的个人魅力已经无法满足市场要求,更多的是要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中国市场很大,有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排名的前50位进口商,占据了市场容量的50%—60%。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一些区域性公司,可能没参加展会,没有参与论坛活动,一年也可以做到几千万的销量。因此,在不同省份之间,客户需求差异、产品需求差异,市场营销策略的差异,都可能达到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市场盘子越大,企业模式定位就越重要。

在白酒行业内,全国范围内除了“茅五洋剑”之外,很多品牌即使发展时间较长,也很难突破地域的限制。葡萄酒则不同,因为消费者没有这么深的认知,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经销商,拿到一款产品都可以去销售,门槛较低。但是随着行业不断成长,在其他一些相对成熟的、竞争激烈的行业,一些可以“拿来主义”的管理经验、执行力等在葡萄酒行业越来越重要,未来大家要面对的是如何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服务并维护碎片化的市场、碎片化的客户。未来葡萄酒企业将是在某一个区域内稳扎稳打,渠道下沉,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区域品牌深入化。

春糖就像奥斯卡。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酒商拿出自己最美的产品到这个舞台上来,竞争非常激烈。从春糖各个企业的表现以及参与人员结构来看,市场即将迎来消费转型,75后、80后甚至90后将成为消费主体。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无论是进口品牌还是自主性品牌,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同质化越来越明显,要想胜出,产品开发要跟得上时代脚步,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