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改变游戏规则,而不只是循规蹈矩

2016年4月16日 第13期        作者:宋伟        2016-12-23       

2016年到2020年是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重构年,是中国食品饮料产业从老主流向新主流过渡时期,主流消费者从过去的70、80后换挡到90后、95后、00后。面对变化了的消费人群,传统企业无计可施,品牌年轻化、时尚化成为发展掣肘。

这样的情形已经在各大龙头企业的年报中、销售数据里得到了体现,比如康师傅、旺旺、娃哈哈等。

再加上电商来势凶猛,渠道红利、人口红利已逐渐消失,饮料食品产品凭借“一招鲜,吃遍天”的爆红机会几乎不存在了,“在山寨新品存活率越来越低的事实面前,企业必须拿出令新生代惊喜的创新产品,才能走远。”麦麦哒(北京)饮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轩如此认为。

这几乎成为众多食品企业的共识,尤其在消费人群更低龄化的饮料领域里——前几年,原来是70后、80后为主要消费力量。而现在大部分饮料的消费者是15-30岁的人群。消费者有了,但应该卖什么、怎么卖?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连中国“饮料教父”宗庆后都在感叹:“现在饮料创新很难,我真的不知道消费者在想什么。”

在这里,年龄、生长环境、社会意识、消费价值观等因素就像一个巨大的鸿沟横亘在60后、70后企业家与95后、00后消费者之间,让彼此无所适从,“尴尬症”频发。正如每次糖酒会上有不少企业热衷于投放电视广告,但有限的资源让他们选择了农业频道、综艺频道或午夜档——也许某些家长还会迷信“xxTV战略合作伙伴”的广告,但他们可能不知道,下一代们开始在微博、朋友圈里吐槽“饿了么”上3.15黑榜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及时充值”。

这群90后、95后已经身在一个纯商业化社会,不会留恋农耕时代的淳朴情怀,缺失了工业时代的大集体观念,自我只是他们的共性标签,但如何让“自我”转化为商业价值,需要所有快消品企业去深刻思考。

也许对一些有实力的食品企业而言,可以炮制铺天盖地的广告,但仍然与“新人类”产生了疏离。因为这些人不再像他们的父母那一辈从电视上接收信息,也没有继承父辈母辈们心中建立起产品与“对家人的爱”之间那种神圣的仪式感。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因为获得了更多信息变得更聪明也更自我,相比起硬性广告,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多来自于口碑传播。也许这个新群体即使在消费饮料的时候,也希望那些产品去改变游戏规则,而不只是循规蹈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