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品类饱和 竞争白热化

2016年3月6日 第6期        作者:唐书钧        2016-12-23       

进口食品自从2008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至今销量呈现增长态势,特别是近两年,依托于国内外政策的利好形势,在金融危机和大行业衰退的前提下,进口食品持续保持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源于总体进口食品体量的加大,销量增速明显放缓。中国市场上的进口食品品类已经趋于饱和,基本上已经“不缺产品”。我们经销商经常出国去选产品,在超市里看到的品相,目前中国几乎都已经有了。

并且,各个品类当中的品牌也愈发丰富。目前在进口食品当中已经滋生了几个大品类,比如啤酒、牛奶、橄榄油、曲奇,他们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产品,在消费者选择多样化的同时,也让市场竞争区域白热化,目前看来这几个品类的产品,价格都稳中有降。

总体来看,进口食品的热销区域仍旧集中在华东地区的一线城市,虽然二线城市有发展潜力,但是鉴于消费习惯还未培育成熟等原因,很难起量。因此抓牢一线市场还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以往,大部分的进口食品渠道都主攻精品商超或者高端商超,诸如伊藤洋华堂、乐天百货等。但根据数据调研显示,进口食品在商超单店的销售额是有明显下降的。这可以理解为渠道分流,一方面因为超市的普及导致铺货的加大,另一方面是源于便利店的崛起也容易分流进口食品的市场空间。

而除了传统渠道,还有跨境电商带来的冲击,以及一些新兴的业态。包括自贸区、保税仓、进口食品专卖店、进口直销、保税展示交易等。

从目前情况看,自贸区催生的新型商业业态已开始在全国复制推广,比如“跨境电商”。在上海推出“跨境通”后,宁波推出了“跨境购”,重庆推出了“跨境宝”。在上海受到热捧的进口商品直销,目前已和江苏省淮安市签约,其他城市的拓展也在进行中。

实际上,随着销售渠道的增加,进口食品早已经不再享有高毛利空间,大部分进口商在国内的营销全部依靠进口商自己的实力,缺乏厂家扶持政策,所有的进场费、物流费、条码费等都需要自行承担,因此风险较高的同时操心较多。从这一点来看,一些小经销商与其操作进口食品还不如去运作国内食品比较稳妥。

此外,运作进口食品更考验经销商的操盘手法,比如进口牛奶在2012年从电商平台低价切入之后,涌进了不少的进口牛奶品牌,这也造成了2013年进口牛奶终端市场爆棚,到2014年上半年很多进口商不得不赔本抛货,而经过这一次的市场调整之后,市场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而由于货源减少,需求量显得上涨,又有不少进口商眼红,进入该市场,导致产品再度饱和,所以市面上的低价抛货又开始了。

所以,进口商需要摆好心态,销售进口食品不单单是产品好、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就能够销售得成功。在竞争区域白热化的阶段,进口商采取低价手段是一种自保。但自保之后,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去做后续规划。这一点在2016年的整体大环境下,也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