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或许可以“看”,但不能“吃”

2016年3月6日 第6期        作者:宋伟        2016-12-21       

这两天,星爷的贺岁商业电影《美人鱼》已经狂卖20亿元票房,成为2016华语贺岁电影票房No.1已是板上钉钉。事实上,在众人眼里,这部电影特效不如《三打白骨精》华丽、故事情节难比《寻龙诀》精彩,甚至电影笑果包袱也比不上十几年前星爷演的那些老片。

但《美人鱼》仍然成为票房之王。很多人认为,这是“我们都欠星爷一张票”的情怀力量。青春易逝,但流行不老,用情怀的力量来成就商业奇迹。何为情怀?老罗曾在微博上引用了其首席设计师Nod Yong的说法“情怀就是看宫崎骏电影的时候,明明就是大团圆的结局,你仍然会感到伤感。”

于是,情怀这一招被电影业、数码行业玩得溜转,同时也正成为大食品行业的新营销表现。现在食品企业越来越会给产品讲故事,从“边区老农呕心沥血以得天地精华果实”、“一粒米的乐活生活”,或者不远万里深挖各国的异域美食风情与长寿传奇,烙印上洋气的标识与玄妙的概念,试图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诚意之作。

但电影坏了口碑,骂过即过;数码产品华而不实,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但食品呢,这些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老板娘跑了,老板跳楼”式的促销口号,让情怀飘上了天,但产品真能落地吗?碰到食品安全问题,还能独善其身吗?

这刚好有一个最近的案例,电商第一食品品牌三只松鼠其部分产品被检测出甜蜜素、盐含量超标,而长期食用引发的后果是有害人体健康。三只松鼠正是一个非常讲“情怀”的品牌,以擅长制造独特消费体验而成为各电商品牌竞相学习的代表,但此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想是不会多叫几声“主人”、多送几个“渣壳袋”、“湿纸巾”就能服众了。

情怀,笔者认为只是链接理性商业本质与感性消费诉求的一种方式。早在资本主义启蒙时代,卢梭便主张“以社会契约为基础”建立理性商业社会,这就使得在现代社会里,任何带有商业属性的角色总是呈现出冰冷且理性的特征。而人类生活在具象的感知之中,任何宏大的、抽象的事物欲为其透彻理解与内化,总要有鲜活及切肤的触发点。这是让一个商业品牌变得鲜活的本质。

如何让理性的商业“不作恶”?让我们的食品行业远离食品安全问题?这个话题实在宏大,但如果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仍然按照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套路发展——曝光、调查、道歉、问责,那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再高尚的情怀表达,也不会对消费者有所增益。

在食品行业里,我坚信真正的产品情怀不是商业噱头,而是可以量化的产品力;它不只是大品牌的禁脔,它也是一种彰显品牌价值的信仰;甚至它内蕴的价值观也是度量着国内的食品安全、商业道德水准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