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节目里将老酒收藏这一热点新闻又一次推向了国人视线。根据央视记者的调查,老酒价格在近一年来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其中在节目中被多次提到的某品牌老酒,在最近的十个月最高涨幅达到100%。不仅如此,节目从口感上分析了老酒与新酒的差别、列举老酒收藏的巨额回报、采访圈内的多位老酒藏家、客观地分析了如今一线收酒的难度以及老假酒的市场泛滥,在节目尾声,更是通过“白酒终究不是艺术品,而是一种食品。它对保存有着专业的要求,保存不当会影响品质,同时老酒有着最佳的饮用期,一瓶好酒你放15年30年它可能是越来越好,但超过50年、60年可能就连喝都不能喝了。”这段话,奉劝民众投资老酒需要谨慎。
暴利疯涨背后的“没落”警示
客观地评价央视的这期节目:首先,从宣传效应来说,它通过日益引起老百姓关注的“老酒收藏”话题,满足了很多老百姓希望了解老酒的需求;从节目内容来看,央视记者走遍大半个中国,采访了诸多奋战在收酒一线的老酒商以及在藏界颇有些影响力的老酒藏家,从老酒口感、老酒投资回报、老酒市场现状、老酒投资风险等方面,较全面地挖掘了新闻要点;从信息采集上,节目中提到的多种老酒数据,没有虚假成分,其收藏价格与现阶段老酒收藏市场的主流价格相符。因此从一档财经类的节目来看,它达到了这期节目应有的效果。
节目一经播出,在老酒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线收酒人愤愤然道:“以后收酒会越来越难”,老百姓高呼:“以后老酒越来越贵,越来越买不起。”而手上藏品颇丰的酒商们则趁机大做文章:“老酒喝一瓶少一瓶,买房投资不如买老酒!”
很多人看过节目后致电我,“恭喜!这么多年你在老酒行业的坚持,如今终于看到了行业的曙光了。”更有人问我,“节目中所说的都是真的吗?节目中为何反复提起某品牌老酒,怎么看起来有商业运作的嫌疑?”
对于我来说,央视的这期节目,不是广告,更像是一种警示。收藏的行业,一旦进入暴利疯涨的时代,那么它一定离下跌没落不会太远,理性的收藏,应该是平稳有序地增长,在当下酒行业如此没落、行业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老酒如此逆势增长,其态势之凶猛、增势之明显,难道不应该引起警觉吗?
大肆报道后的造假警示
不仅如此,节目中提到某一线城市的集团老总有一个酒库,存放着一万多种老酒。看到这样的文字,我表示十分忧心。
收藏陈年美酒16年来,在老酒收藏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期,我每年数次驱车千里,跑遍全国大多数省市,寻访各地藏友,以求美酒。目前私人展馆中的很多酒,便是寻酒之旅所得。十几年来的心血不过万余种,其中还有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而品相受损。然而,近一两年,老酒藏界异军突起许多新藏家,动辄声称上万种、甚至数万种老酒。这种收藏能力和收藏速度非常耐人寻味。
事实上,这些新藏家们虽资金富余但却不具备鉴别能力,其藏品往往是老酒的造假贩子用假老酒“喂养”出来的。为了迎合这一部分富裕人群的收藏需求,老酒造假者们用打孔、换标、后封膜、后贴标等造假形式“还原”老酒。我曾到访数家这样的商界大咖藏酒室,其藏品大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尤其是一些藏界的孤品,往往是伪造的高仿品。这样的造假态势如今愈演愈烈,致使市场上的假老酒泛滥成灾。
更令人忧心的是,老酒之鉴定并无权威、统一的标准。但由于中国老酒种类丰富、品牌太多、年份跨度太长,无法做出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而即使有经验的藏家,也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老酒真伪——行业本身缺乏标准和规范,为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如今,假老酒充斥市场,令人防不胜防。只怕央视这一次针对老酒的大肆报道,老酒价格越来越高、老酒越来越稀缺、收酒越来越难、投身造假老酒行列的人越来越多,不知又将催生多少新的造假原料和造假工艺。
草率论断后的价值忧虑
最后,节目在尾声时将白酒作为一种食品来对待,认为一瓶好酒放15年、30年会越来越好,而超过50年、60年则根本没法喝,从而否定了老酒长时间收藏保存的价值。
央视这番有关老酒收藏年份的说法,其潜台词在于,八十年代之前的老酒基本上是不能喝了,因此收藏有风险;而八、九十年代的老酒则口感非常好,值得收藏。这种明显的主观臆断,与其在文章中反复宣传九十年代初某品牌酒的倾向不谋而合,无怪于不少明眼人对此颇有微词。
老酒收藏,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能喝,更能作为历史与时代的回忆得以保存。
收藏酒之广,在于它种类繁多:白酒、黄酒、露酒、果酒、药酒,各式美酒有的曾经独领风骚、有的至今仍让人念念不忘;收藏不同风格、不同工艺、不同原料的酒,尤其是一些已经失落、绝迹的酒,这对于回归中国酒工艺的传统、保护一些失落的酒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收藏酒之深,在于它回味无穷,一滴酒可以深入到饮酒习俗、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一瓶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酒,从注册商标、酒的品名、厂家名称到酒标外观,都是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体现。
收藏酒之美,在于它同样具备艺术和审美价值,它们或器型优美、或古典风雅;它们或透亮晶莹、或翠绿幽黄、或色如琥珀,不同的酒种其传递的美感各不相同。
收藏酒之乐,在于其情感价值,每一方土地、人文、历史都曾深深渗透进了当地的美酒。一一推敲手中珍藏,你将发现,山东的孔儒文化、河南的老聃故里在曾经的美酒之上一一尽显。一旦深入其中,便会不自觉地为之所吸引,这种精神上的快乐其价难估。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并非仅老酒才有,新酒同样是时代文化的体现。无论是老酒还是新酒,它们都不应该简单地被当成是一种“可以喝的饮料、一种食品”,在中国酒身上传递出来的地域情结、人文传统、人际情感,是单纯的食品、饮料所无法做到的。而代表主流意识形态、拥有高收视率、高关注度的央视,在“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下,抛出这样一番针对老酒收藏的草率论断,着实让我愤慨。然而,愤慨之余,我同样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央视编辑针对老酒收藏的如此定性,是否代表了大多数民众的想法,在这样一个舍名逐利、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年代,“酒是一种文化产品”之理念,是否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我想这个问题,应是值得所有老酒收藏者、新酒生产企业去反思的一个问题。看来,将“酒是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这一理念融入到产品定位中,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