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酒评家眼中的贺兰山东麓

2016年7月1日 第20期        作者:汤姆·菲利普         2016-12-22       

银色高地酒庄创始人高源(Emma Gao)开着一辆满是尘土的车穿过烈日灼热的中国西北大地,指着不远处告诉我说:“这就是通往酒庄之路!” 这是笔者对宁夏的第一印象。

2012年,高源在贺兰山东麓开垦了一处葡萄园,种植大量的赤霞珠、霞多丽、马瑟兰(marcelan)、小维多,坚定这片干旱的土地可以产出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四年过去了,如今银色高地每年产量60000瓶,主要销往高档餐饮场所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酒店。

随着国内外大佬纷纷往宁夏产区投入资金,宁夏产区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多次前往宁夏考察的葡萄酒专家赵凤仪(Fongyee Walker),将这种现象称作“淘金热”。贺兰山之于宁夏,就如同纳帕谷之于加州,是中国葡萄酒产区的核心地带。

沿着高速路向南,一路见到不少中国特色葡萄酒庄,兰一酒庄、志辉源石酒庄、蒲尚酒庄、铖铖酒庄等等都坐落于此。


法国与中国,互相“淘金”

早在2013年,中国就成为了世界最大红葡萄酒消费国,红葡萄酒的年度消耗量达到18.6亿瓶。

随着葡萄酒行业升温,财大气粗的葡萄酒爱好者们已经掀起了全球葡萄酒消费狂潮。波尔多的7000家酒庄中超过100家都是中国富豪所有,以马云为例,仅在今年就收购了两家波尔多酒庄。

现在,酒庄潮也涌到了中国宁夏,一个靠近戈壁沙漠的地区,成为中国新兴酒商归零之地。银色高地创始人之一高林告诉笔者,现在宁夏注册酒庄数量有207家,而在1983年整个宁夏仅有1家。加入这场“淘金热”的还有国外的葡萄酒商。2013年,酩悦轩尼诗旗下的起泡酒品牌夏桐(Domaine Chandon)便落址宁夏,占地面积6300平米。

赵凤仪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酿造技术的加强,中国可以产出更多的顶级佳酿。她坚信:“你可以在任何产区酿造出美酒,只要你愿意为之倾注足够的心血、精力以及不懈地努力。我从来不认为法国梅多克产区的石头和德国莫泽尔的片岩有什么神圣之处。”但是当把宁夏产区与法国波尔多和美国纳帕作比较时,她表示:“这就好比将一幅天资聪慧的孩子的作品跟一幅艺术家的作品陈列对比。”


“热”需有度

对于投资者趋之若鹜的现象,曾担任卡隆世家酒庄(Calon-Ségur)酿酒师的法国人吉利(Thierry Courtade)对此持保守态度。他目前定居宁夏,坦言自己的理想是将宁夏产区建设得像波尔多一样世界闻名,并声称:“事实上我们已经非常接近。”

中国葡萄酒在进入国际市场后也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的酒评人认为,某些中国葡萄酒散发着汗袜子、清洗液和化学制剂的味道,甚至烤死老鼠的味道。而有的酒评人则认为中国葡萄酒酿造精良,值得尊敬。事实上不少生产商凭借宁夏产出的梅鹿辄、西拉等葡萄酒获得了《品醇客》亚洲葡萄酒大赛奖项。


前景尚好,困难重重

目前,酒商亟需解决的仍然是对中国葡萄酒的偏见问题。“我们自己的企业都不相信我们中国的产品。”但高源不得不承认日本马桶、法国购买的奶粉、澳大利亚牙膏的品质。

不仅如此,专家也提出了资源上的担忧,面对蜂拥而至的葡萄酒生产商,宁夏的水源不足以支撑葡萄酒产业。“酿造1升葡萄酒平均需要6-7升水”,赵凤仪说:“这些水将从何而来?”

土地价格飙升也是小型葡萄酒生产商面临的艰难问题。高源表示:“从前土地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而现在土地成本极高,可能是原来的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