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酒庄在国际葡萄酒权威大赛中屡获佳绩,声名鹊起。5月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CMB)中33款国产葡萄酒获奖,6月醇鉴国际葡萄酒大赛(DWWA)中30款国产葡萄酒获奖和21款葡萄酒荣获嘉许评价。近日,《吉伯特&盖拉德葡萄酒指南》又再次传来了中国葡萄酒获奖的捷报。
记者随后联系了获得国际奖项之一的银色高地酒庄庄主高源,她非常笃定地告诉记者:“获得国际奖项以后酒庄口碑更好了,从基地到酿酒车间整个公司团队都很开心,也更加坚定我们对品质的追求。”
对于国产葡萄酒频繁在国际“露脸”的现象,一时引起了不少行业人士的关注,疑问也随之而来,墙内开花到底“墙内”还是“墙外”更香?且听行业资深专家们评断。
国际葡萄酒赛事评委现身说酒
“这是目前国内很多酒庄打造自己声誉的一种普遍方式。”布鲁塞尔葡萄酒大赛评委房大方说道。在这类国际赛事中,有酒庄获奖,自然一定也有落榜的。在以往的赛事里,房大方在盲品过后通常会浏览一下参赛酒单,他发现每次参赛的国产酒占比并不高,但从获奖情况来看,国产酒的品质还是有明显的提升,不可否认中国本身是具备酿造好酒能力的。只不过有的酒庄走的是商业范,有的酒庄就走的是精品路线,有的走限量,而能否登大雅之堂,则是见仁见智。
同时,房大方特别强调,一获奖就认定自己的产品已经站在国际舞台,这是个极大的误区。葡萄本身是一年一采的农作物,每年都会有不同,“天”和“地”的因素不太好控制,还要看“人”,长期的品质维持是非常重要的。
屡获国际大奖能否成为国产酒的新卖点?
汉森酒庄法籍首席酿酒师法酒龙(Bruno Paumard)认为,国产葡萄酒在国际上获得奖项意义重大。从世界知名度来讲,法国在国际葡萄酒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中国的国际形象却是国外消费者最不熟悉的,因此获得国际葡萄酒比赛认可,有助于提高国产酒的国际声誉。
中国葡萄酒资深营销策划人王德惠也表示,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越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国产酒庄参加国际赛事,也在逐步打响国产酒的国际名声。但纵观国际葡萄酒格局,崭露头角的酒庄酒还是少数,获奖酒款的品质也不能代表国产葡萄酒普遍水平,仍有很大部分的国产葡萄酒难以登上国际舞台。
有一点应该清晰,不管是在醇鉴国际葡萄酒大赛(DWWA)还是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CMB)这类被认作世界葡萄酒风向标的赛事,中国获得顶级大奖的酒庄还是微乎其微。
国产葡萄酒的销售会不会得到改善,王德惠分析还是时机问题。国产葡萄酒获奖多,但并不意味着会好卖,“获奖”和“被消费者认可”是两个概念。消费者决定一次购买行为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产品本身的品质,产品定位、品牌形象、销售渠道、性价比以及推广团队的价值观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对于国内获奖的精品酒的推广,房大方同样分析了自己的思路:目前,大多酒庄倾向于业内人士认同、采购的形式,站在销售的立场去看。如果从营销的观点去看,国产精品酒的曝光度还不够。他建议某些精品酒庄可以进入五星级酒店渠道发展。虽然酒店的售价会比平常渠道价格略高,但这种营销手段却是运用成熟的销售技巧和价格结构打造酒庄的国际知名度。目前加贝兰、银色高地、怡园、天塞已经有开始进入五星级酒店的酒单里面。
法国酿酒师眼里的中国:95%的国产酒被就地消耗
据酿酒师法酒龙(Bruno Paumard)分析:“尽管法国和意大利葡萄酒在中国越来越畅销,而不容忽视的是,95%的国产葡萄酒被中国人消耗掉。6年前我到汉森酒庄任职,那时汉森在国内的年销量就有40万瓶,现在已经达到300万瓶。当然,中国消费者熟知的一些国产酒品牌的销量跟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相比,确实有所下跌,但仍然拥有非常大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毋庸置疑,中国不少产区像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优质酒庄日新月异,刷新市场。”
以汉森为例。汉森酒庄每年都会出口葡萄酒至丹麦、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多以商务洽谈晚宴为消费场景,通常这些地区的华人较多,而不少外国人则认为开中国酒来接待中国客户会非常合礼数。
国产酒占有率逐渐被
“蚕食”
王德惠认为,曾经国产酒的“信誉危机”对中国市场伤害值太高。国产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曾出现过假酒、擦边球产品甚至还有贴着中国标却装着进口原酒的,这些都是阻碍国产酒在本土发光发热的硬伤。加之进口酒的强势进入,法国、澳大利亚等主要产酒国不断加强教育、加大在华推广力度,都给国产酒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从目前的国内市场来看,国产酒远没有进口酒受到的关注度高。就国内葡萄酒消费结构而言,有两个属性不容忽视:一是一线城市进口酒增长极快(23%-35%),二是国内年轻消费者多数是“进口控”,这意味着国产葡萄酒要“香在墙内”还需要奋起直追。
因此,酒庄应该理性看待国际荣誉,即使国产葡萄酒在国际屡次获奖,但国际市场消费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相比国外知名列级庄、中级庄品牌来说,中国品牌尚属新兴品牌;再者这类国产酒的风格化还不够明显,要征服葡萄酒主流消费国,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