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一大法宝,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宣传技术方面的欠缺,白酒与消费者之间一直有着一道鸿沟。
白酒可以借鉴葡萄酒的宣传方式。葡萄酒利用葡萄皮富含花青素、酚类等物质这一特征打出了一系列美容、保健方面的广告。这样的广告既可以让消费者了解葡萄酒的成分,又可以让消费者喝得放心。其实白酒酿造中使用的高粱皮也含有这样的功效,尤其是酱香型的酒这类物质更丰富。但除了做酒的人以外,大部分消费者都不知道。
喝葡萄酒软化血管这一说法,其实任何酒都有这种功能。美国心脏协会曾建议,少量饮酒对心脑血管有益,也就是说所谓的“软化血管”是因为酒精的扩张作用,和葡萄酒并没有直接关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成喝白酒也可以?但目前“喝适量葡萄酒,有益健康”这一观点在消费者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作为白酒来说,我们应该对产品本身的成分功效进行全方位的认识。
“睡前喝一杯葡萄酒,对身体好。”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但调查结果发现:白酒和葡萄酒的成分95%以上是重合的,包括:乙醇、酸类、酚类、芳香族、氨基酸等。此外,白酒还含有上百种酯类,以茅台为例:酯类高达380种,醛类150多种。这说明白酒比其他酒更具备精细化的条件。另外,酱香酒中微量物质有963种;浓香型,微量物质644种;清香型480种,而白兰地和威士忌都在400种以下。但这些信息消费者基本都不了解,我们应该多植入这些基础信息,让消费者对白酒成分有基本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对勾兑一词普遍存在误解。在我看来,酱酒的勾兑是一门艺术。虽然酱香型酒的酿造工艺相同,但由于原料、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原酒的口感也千差万别,而精心的勾兑是保证口感稳定的重要工艺,这是我们的优势。勾兑,是一门独特艺术。但里面的工艺技术我们不仅没有和消费者沟通,反而因此与消费者产生了鸿沟。
作为酒厂来说,对白酒的基本成分应该进行宣传,引导、教育消费者,让他们对酒有基础性认识。以酱酒为例:酱香型白酒如何突围?第一步,对成分进行更科学的分析,比如,让消费者在酒桌上也可以调酒,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勾兑的不易与它的优势;第二步,突出工艺和成本差距,找回自身优势。酱香型:1年出基酒,窖藏3—5年出成品,高温发酵,工艺精确,1斤高粱2两酒;其他香型:1—2月出基酒,随时出成品 ,中温发酵,工艺粗糙,一斤高粱3两酒。让消费者学会理解“酱酒”,站在酱酒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如果能用科技为手段、数据为实证,给消费者传递白酒更健康的理念,那么,白酒定能跨越和消费者之间的这道鸿沟。
(根据郎咸平在中国酱酒创变趋势暨洞藏君酒全国首发仪式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