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销走势的三点预判

2016年9月23日 第29期        作者:胡世明        2016-12-22       

中国政府官方统计局7月份中旬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6.1%、第三产业增长7.5%。


按照官方数据,包含食品、饮料、酒水等领域的第二产业仍保持着不低于GDP的速度在增长,但对照食用快速消费品板块各上市公司及部分非上市公司陆续对外公布的上半年报,除伊利、蒙牛等部分一线品牌增长尚好外,其他大部分经营业绩正增长者不多,超过整个产业增长者寥寥,销售额和利润双增者更是凤毛麟角。区域品牌中,只有三元乳业等少数品牌上半年录得双增,而审察增长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却依然主要靠政府补贴。

任何一个领域的消费增长,除用最底线的方式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消费与人口基数成明显的正相关外,影响其他增值性消费(包含加频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消费习惯的养成;与支付能力紧密相关的收入状况和消费支出方向及消费支出意愿。很显然,按照中国市场目前的状况,虽然有着庞大的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但以最底线的方式满足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领域的消费需求,在绝大部分人口中其实已经趋于饱和。这也意味着,大众型消费品的正常增长正越来越接近天花板,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多地发生在消费需求总量逐渐趋于稳定的品类和品牌间的相互挤压。

既然是挤压,则结果就必将更多的以你死我活的革命性方式来呈现。用东方盛思营销力量化模型的观点来分析,任何品牌最终的销售与四个关键因素紧密相关,分别是品牌力指标、渠道力指标、产品力指标及所在品类目标市场的市场容量。品牌力指标用反映一个品牌在目标消费人群中的七种存在状态来表达,渠道力指标用销售渠道相关环节的综合满意度指标来表达,产品力指标用产品在目标消费者综合认知中的性价比满意度指标来表达,而市场容量指的就是市场总体的消费总量。

基于此,我们观测未来各企业、各品牌、甚至各品类间的营销走势与方向,主要可产生如下三点判断:

第一,未来任何品类及品牌,产品力与渠道力指标必须达标,至少没有明显的短板,即产品力在消费者层面的综合满意度必须有竞争力。渠道力方面,必须要能达到对渠道各环节积极性的综合调动,具体表现为销售渠道的全渠道铺货及有竞争力的终端展示。

第二,现有成熟的大品类,产生新品牌的机会将很小,现有企业及品牌间在成熟品类上的业绩提升,在满足渠道力和产品力指标绩优的前提下,最终将体现在品牌力的竞争上。任何品牌,最终都必须在解决消费者认知后向着消费者品类购买首选的目标努力,并在此目标指引下,对照品牌的现行市场表现形成各阶段性推广策略。

第三,新企业或新品牌的诞生地最终将主要集中在品类创新上,只有新品类才有诞生新品牌的机会,同时,对新品类的要求也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所驱动的产品更新换代或全新创造,简单的通过概念创新开发新品的机会将越来越小。同时新品类的出现将不断瓜分老品类的市场份额,这也是扩容式增长向挤压式增长过渡后的主要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