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李学明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在这风风雨雨的30年,他干了21年的水利水保工程,从事过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而真正开始接触葡萄酒,是去年3月份的事,他说,太有意思了,葡萄酒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深深地热爱上了这个行业。
感悟:葡萄酒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银川平原这片土地,李学明非常熟悉,不仅仅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更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他耕耘了大半生,踏遍了足迹。当来到葡萄酒领域,他被深深地吸引了。深知自己不懂葡萄酒,但是他懂土地、懂水利、懂农业,葡萄酒离不开水土,这是科学,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他苦心研究,进而痴迷。
“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是有生命的。”辗转于葡萄酒的世界,他感到了生命的活力,青春的奔放。他说,这是艺术,葡萄酒让他心神顿悟。越是深入,越是敬畏,“用谦卑的心去酿造好酒”是他的深切感受,也是对同仁的期冀。
葡萄酒是第二种世界语言,让宁夏与世界对话
说中国葡萄酒,绕不开宁夏,说世界葡萄酒,也绕不开宁夏。对此李学明坚信不疑。
宁夏葡萄酒产业经过了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的带动,宁夏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经济外向型特征越来越明显,葡萄和葡萄酒文化因为其特殊性,成为了宁夏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最好平台和机会。已初步走上一条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的酒庄酒发展之路,成为宁夏唯一能与世界对话交流的语言,是宁夏走向世界的“紫色名片”。
宁夏葡萄酒是有个性的。不同的酿酒师,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用不同的葡萄,酿造出不同风格的酒,这些不同之处都是避免同质化的基础,也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价值所在;宁夏葡萄酒能很好的陈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宁夏葡萄酒风格多样,无论是从价位上、口感上,还是酿造工艺上都是多样化的,能够满足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宁夏目前形成的五大酒庄集群,集中的葡萄园,独特的风土条件,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产区体系,土洋结合的大批高端人才聚集和专业化的管理体制、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在中国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只有宁夏,使得“宁夏产区能进入世界版图,让宁夏与世界对话。”
坚定不移地走“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
对于产区发展经历,李学明深感惋惜,他说,宁夏的葡萄酒产业30多年的历史是走过弯路的。银广夏、西夏王是为宁夏产区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但是一开始就走进了张裕、王朝、长城等巨头的红海陷阱,至今步履艰难。自从用蓝海思维确立了“小酒庄,大产区”的发展模式后宁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践证明“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走酒庄酒发展之路是完全正确的。
李学明强调,坚持“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政府政策、措施等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坚持走下去,不能再一味地追求速度。一定要把握好几个转变:由过去速度规模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过去适宜种多少向市场能容纳多少转变;由过去农户分散种植向酒庄基地一体化经营转变,今后,不鼓励不提倡农户单独种植葡萄园。
在坚科技创新方面,要进行产区风土区划,完成品种区域化布局。到底是马瑟兰?还是赤霞珠?把所有分析的条件集中在一起去决定,让种植的价值精准到最大化;另外,完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坚持人才培养,他认为要建立三支队伍:专业技术队伍,从种植到酿造到营销等各个链条;企业管理队伍;市场营销队伍。培养六种人才:种植师,酿酒师,侍酒师,酒庄庄主,营销师,产业工人。葡萄酒产业链很长,处处需要人才。
向天再借20年
“1956年出生,到了快退休的时候当了全国唯一一个正厅级的专职葡萄酒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把我安排到葡萄酒的位子上。”李学明笑着说,可是一进来就离不开了。
“我在酒中,酒在心中。职场生涯的最后一段时光,被酒灌醉了”。年底,按照国家规定就要退下来,可是他恋恋不舍,言语中多有遗憾。
“长远来看,宁夏贺兰山的小酒庄大产业的方向不能变,基础建设,规范、标准和管理体系要抓紧,落在实处;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他说,尽管2016年我们仅是大型活动就开展了9次,但是仍然不够,远远不够。今后我们仍然要办好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等各类重大节会;把葡萄酒经销商、代理商及专家学者、消费者代表请进来,体验产区风土、民俗饮食与酒庄,促进经销商与酒庄对接;以贺兰山东麓产区与优质葡萄酒为主线,挖掘产区历史文化、地域风土、民俗饮食、旅游体验等文化资源,拍摄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中英文宣传片、庄主培训班、酒二代培训班……好多想做的事。
“希望后任者能够明白,宁夏产区的基础建设与品牌塑造市场推广,两手都要抓而且都要硬。我想在退休后,能够继续自己的葡萄酒梦想,把葡萄酒作为自己人生最后一个事业。”李学明说完这番话与记者告别,马上又有人约见,在他面前放着一摞刚刚出版的《贺兰山东麓酒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