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沙漠葡萄酒产区

2016年10月8日 第31期               2016-12-23       

从乌金之海到世界沙漠葡萄酒之都

内蒙古地域辽阔,从东到西多个地区都有种植酿酒葡萄,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黄河右岸的乌海市和位于黄河左岸的阿拉善盟。乌海产区在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交汇处,东临鄂尔多斯高原,西接阿拉善草原,南连银川平原,北近河套沃野。这里是典型的荒漠地貌,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50毫米,自然条件恶劣,却孕育了这里独特的葡萄品种与种植环境,让内蒙古成为中国葡萄酒产区里的后起之秀。

内蒙古有200多年的酿酒葡萄种植历史,目前已建成葡萄生产基地3个,即赤峰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和乌海市葡萄基地,整个内蒙古的葡萄酒生产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北麓乌海市和阿拉善盟。

不管是阿拉善还是乌海,煤炭曾经是这里的支柱产业。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煤矿储量30多亿吨,故有“乌金之海”美称。这里水土光热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市区105公里,气温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无霜期156-165天,适合葡萄及蔬菜瓜果的生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乌海人开始种植葡萄,用葡萄装扮荒野、美化生活,与葡萄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2万余亩,从事葡萄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的企业有33家,仅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年产值就超过3亿元。


乌海产区的三大优势

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无霜期157—165天,全年日照3666小时,这里的酿酒葡萄含糖量高、糖酸比平衡;

气候干燥无病虫害:平均降水量150毫米,干燥的气候使得病虫害极少,这里的葡萄无需农药;

矿物质丰富:沙漠土壤矿物质含量高,使得这里的葡萄营养丰富,酿出的酒体具有独特的风味。

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赤霞珠、梅鹿辄、蛇龙珠、媚丽、白羽、白雅、考伦白、仙粉黛、雷司令等葡萄品种纷纷在这里落地生根。


汉森,沙漠葡萄酒的开拓者

2001年汉森酒业成立,开始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涵盖酿酒葡萄苗木培育和种植、高效设施农业及进出口贸易。公司因地制宜,把沙地葡萄产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酿酒”和“农业加工业-旅游”的循环经济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技术,从法国引进优质葡萄苗木,沿乌海黄河灌溉区开辟葡萄种植基地1万亩,把沙地葡萄产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发展成集种植、酿酒、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并于2008年建成了汉森酒庄。

目前汉森酒业的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自2010年以来,汉森集团步入亿元企业行列,其产品在福建沿海、江苏浙江、四川成都等地销售,在内蒙古市场独占鳌头,尤其在乌海市销售了2千多万,五年增长了10倍。

2011年,乌海的汉森酒庄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汉森葡萄酒由于优质的葡萄原料和精湛的酿酒技艺而屡获国际国内大奖。2016年7月在《吉伯特&盖拉德葡萄酒指南(Gilbert&Gaillard)》2016年度法国国际葡萄酒专业权威赛事中,汉森酒业又斩获7项国际大奖,其中5金2银,这也使汉森酒业斩获国际大奖数量直接跨越百项,截至目前,汉森酒业共计荣获国际各项葡萄酒大奖106项。

今年9月世界沙漠葡萄酒节在内蒙古乌海市盛大举行,“沙漠葡萄酒”这一概念的积极倡导者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董事长撖建平认为:“沙漠葡萄酒有它的独特性,口感有别于其他产区,把握好差异性,将不同国度的葡萄酒文化有机融合起来,讲好‘沙漠葡萄酒背后的故事’。同时把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和葡萄酒结合起来,或将成为中国葡萄酒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同时,随着消费的多元化,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葡萄酒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吉奥尼,打造乌海人的葡萄酒生活

黄河左岸,乌海湖边,吉奥尼酒庄采摘园每到周末,都是欢声笑语,酒香四溢。围绕着主体美式酒堡的,是四通八达的葡萄长廊,连接着葡萄采摘园。葡萄熟了,坐在长廊下的长条桌旁,喝着葡萄酒,随手摘一两颗葡萄,让长期处于风沙、干旱、少绿、污染环境下的乌海人放开了心情,那个甜、那个美,那个得劲儿。

“这就是我要创造的乌海人的葡萄酒新生活。”吉奥尼董事长郝建国多年从事煤炭生意,知道这种生活的可贵,于是投身于葡萄酒产业。

因为不懂,所以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他不像其他酒庄那样,一开始就大规模全配套,而是先从种鲜食葡萄、酿酒葡萄开始,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小农庄,等葡萄成熟了,再上马相适应的酿酒设备和厂房,有需要的时候再投入。眼前这个美式风格的酒庄也是不久前才装了个新顶,外墙和酒堡前的小广场也是刚刚打理出来。“不做无谓的投资,不讲排场,实事求是,稳步发展。”在刚刚装修完毕的品酒室里,葡萄园尽收眼底,远处的乌海湖泛着蓝光。

除了园区内的葡萄园,吉奥尼还拥有3000亩酿酒葡萄基地,年产葡萄酒不到1000吨,刚刚建好的几个发酵罐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新增原料。

远处的葡萄长廊上,三五成群的人们各自喝着酒,聊着天,吃着葡萄。孩子们在园子里追逐着,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经过一点一滴、一年一年的积累,郝建国终于找到了吉奥尼酒庄的方向。


阳光田宇,

做阳光产业的标杆

阳光田宇酒庄始建于2014年,是一个新兴的年产1000吨葡萄酒的酒庄项目,葡萄园位于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赛汗乌素村北的赛汗乌素生态园,投资方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0年从事煤炭行业的田老板先人一步,从煤炭行业转型到农牧业,从事葡萄种植和农业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黄建清是我国最早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专业的一批学生,曾经在楼兰酒庄担任首席酿酒师20年,具有高超的酿造技艺和酒庄运营经验。他2014年加盟阳光田宇,当年所酿酒即获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银奖。

黄建清告诉记者:“阳光田宇酒庄一直坚持发展有机葡萄产业,为保证葡萄酒的质量和品质,打造出一条从种植管理到酿造的有机循环产业链,也为打造‘绿色有机’名片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在正在建设的阳光田宇酒庄前,黄建清向记者介绍到,为让葡萄酒更接近自然,阳光田宇酒庄依据地形优势,将酒庄建在由北向南的缓坡上,使整个葡萄酒生产流程采用重力和自流等自然柔和的方式来进行葡萄和葡萄酒的转运和输送,减少了使用酒泵等设备,避免了机械力量对葡萄酒造成损伤。

阳光田宇酒堡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地下酒窖5000平方米,整体为法式建筑风格。发酵能力1000吨、储酒能力3000吨,年可产优质干红葡萄酒700吨,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一定比例的高端特色干白葡萄酒250吨、桃红葡萄酒50吨。遵循“原料好才能酿好酒”的原则,阳光田宇酒庄建立了6000亩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并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黄建清说,葡萄酒是有灵性的,光热、土质、温度都会对它产生影响。为了酿出中高端而且更加自然的葡萄酒,酒庄对原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葡萄酒的原料全部来源于自己的土地,施的是有机肥,施肥的量会依据品种、土壤、长势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酒庄采用机械化管理,并将每亩的产量限制在300公斤,让葡萄达到酿酒的最好标准。在工艺上,酒庄采用穗选、粒选两级分选,离心式破碎,确保用完全成熟的葡萄酿酒。为让酒的品质得到完美呈现,酒庄内的发酵罐全部采用20立方的小罐,依据不同树龄、不同区域的葡萄品种进行单独发酵。

多年来,阳光田宇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解决就业、技术培训、发放无息扶贫款等方式,带动帮扶周边村民增产增收,并依托葡萄酒产业,加快建设以酒庄为核心,连接起周边村庄,集观赏、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独特文化旅游景区——红酒小镇。


做世界的沙漠葡萄酒

乌海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农区居民主体作用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不断完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葡萄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工厂化。葡萄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本地农业增效、居民增收、农区建设增色的强力引擎。

乌海2016“丝绸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确立了乌海“世界沙漠葡萄酒品牌产区”的地位,同时成立了“世界沙漠葡萄酒联盟”。今后,乌海将打造小型、多样的世界沙漠葡萄酒庄文化,推进乌海世界沙漠葡萄酒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搭建世界型的沙漠葡萄酒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