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吉,去年工作比较忙时,比较凄惨地连续吃过一个月。后来呢,再也没吃过。提四个问题,当作帮赫畅复盘,也自我警醒借鉴:
第一、外卖,究竟能走多远?
我一直认为外卖,总是权宜之计,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午餐的多样性能很好地解决消费频次(黏性)问题。让挑剔的顾客每天换着样点外卖。但比起饿了么、美团、百度等纯粹的外卖平台,黄太吉的牛炖、大黄蜂、从来、叫只鸭子等,能翻牌子的也就这么三五类,上帝两天就厌倦了。况且,饿了么40%、美团30%、百度10%,格局稳固,黄太吉不好切进去。
做平台还是做产品,是互联网+时代永恒的追问。那么黄太吉的产品呢?
第二、产品,到底给不给力?
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讲黄太吉是消费者沟通的行家,但实业和广告公司的区别也在于此:实业的核心发力点在于产品本身,产品口碑不好,死掉只是时间问题;而广告公司是项目制的,跟打猎一样,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反正是轻资产。
德鲁克曾说过:要做对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对。对于企业而言,其实不管啥来路,好产品永远是唯一的出路。我们卖的是产品,而非营销。
对于企业而言,营销只是切入点和传播费用的主线。根本发力点还是管理能力和策略能力。很多事想清了想透了,其实不用太多哗众取宠的营销的。
第三、模式:2C、2B、还是2VC?
据说商业模式大类上只有三种:2C、2B、2VC。
早上我扳着手指算了下,从做燕小唛至今也就一年多时间,我知道的甚至销售额上亿然后迅速死掉的饮品品牌就有5个。2VC是切入点,当然像黄太吉这样能持续搞定VC的团队真心不多,有了钱,就能更快地拉升品牌知名度,更快速地挖掘客户,更快速地实现现金回流。但VC也只是公司内资源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转化为2B或2C,现金流衰竭而死掉,是正常现象。
作为依附于实业上的乙方,广告人自己开个店做个小买卖,成功的很多,也很有特色,小而美的路子是OK的,但融资过亿,左手市场右手资本,就需要极其系统和综合的实力和极其均衡的团队了。
第四、困境:标准化 VS 资本化
加盟连锁考验的是运营,而连锁运营有两个问题:
1、运营都是苦逼活,劳心劳力费时间还不一定赚钱。这不肯德基、麦当劳都运营不下去了,着急脱手呢。况且资本心急火燎,有5年7年的退出deadline。一碗一碗豆腐脑去赚钱。估计黄太吉做广告和做互联网的高大上团队,很难有这种耐性。
2、运营需要标准化体系和作业规范。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搞不好不仅白花大钱,更有可能原有团队受不了而崩溃。所以今天黄太吉变成了四不像,餐饮品牌?外卖品牌?外卖平台?孵化器?这是要晕掉的感觉。
搞不定客户,自然伺候不爽资本家,资本家要是抽钱走人,那就是双输的结局。所以说,无论黄太吉怎么变,无论变成什么?2VC变成2B或2C,依旧是绕不开的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