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才 在浪潮里为白酒奔走呐喊

2016年10月16日 第32期        作者:文/李森 编/陈杨锐        2016-12-23       


“我们希望通过产业调整,使白酒产业发展更加符合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质优、安全、放心的白酒。”——王延才

王延才,高级工程师,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国家商务部酒类流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轻工业品工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基金委员会咨询专家。

2015年,第五届中国酒协选举后,王延才再次连任协会理事长。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到现在的中国酒业协会,王延才在理事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期间中国白酒经历了从平静到疯狂,从动荡期的深度调整,再到回归理性这几个阶段,中国酒协作为行业指导单位,在中国白酒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中国白酒步入深度调整期后,在酒企们经历阵痛时,我们总能在各个平台听到来自王延才的声音,他从产业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白酒的发展现状,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展望将来,一直向外界传递着中国白酒的真实面貌,为行业的整体复苏奔走呐喊。

“为人谦和、有胸襟、有胆识、有才情、有风度、居安思危、运筹帷幄、勇于创新、大胆起用新人、用人不疑”,是这个行业给王延才的总体评价。

变革时期,助力中国酒企前行

震荡期的准确预判

2012年,突如其来的塑化剂风波给中国白酒行业再次蒙上一层阴影,面对社会对白酒的各种质疑,酒协迅速行动,应势推出旨在强化白酒质量与品质,提高产业诚信力的 “中国白酒3C计划”。王延才理事长提出了预测:“201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白酒行业进入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白酒行业的调整周期到了。”并提醒中国白酒行业成员要以客观、理性、负责的态度面对公众,抵制虚假宣传,重视白酒文化的精神传播。

2013年,面对行业的震荡,王延才理事长在当年的一次论坛上提出: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拐点,未来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势头将由快速增长转为缓慢增长,白酒行业将面临结构性调整,名优白酒将成为未来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的“增长极”。他的这一论断在后来的白酒变局中得到印证。

战略转型期的大胆规划

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承上启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对于酒业而言,是战略转型的关键点。在王延才理事长的带动下,以产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与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为核心,致力于解决桎梏我国传统白酒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问题的“中国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顺势成立,为变革中的中国白酒带来一次新的尝试。同时,王延才理事长提出了三个自信,即消费自信、文化自信、品质自信,为处在深度调整期中的酒企摇旗呐喊。

2015年,王延才理事长再次对2012年以来,深度调整期内中国白酒行业的四个特征进行解读指出:行业进入中低速增长期;酒企的增长方式将从单一的传统型增长向创新型增长+传统型增长方式结合的防线转变,唯有创新方能化解危机;白酒消费受人口红利的减少而下降以及酒企需要正面认识到行业处在一个筑底期,行业内部结构在深度重构,企业应该正确处理好与工业生产系统以及经销商间的关系。王延才理事长还从国家经济大环境出发,预测了“十三五”期间,白酒行业会面临的几个趋势:行业的竞争强度会不断提升;各个规模的兼并行为会愈发激烈,并会出现更多的业内强势品牌的兼并重组案例;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助推下产业必然走向转型。


正视压力,保持稳定前行

2016年,我国酒类产业已由快速增长转入平稳发展,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结构深度优化、价格体系下沉、市场回归理性的态势。在这个阶段,王延才理事长再次发声,他指出了白酒行业在我国经济换挡转型期面临两个压力:一是酿酒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二是白酒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国外强势酒文化渗透的压力。并提出白酒产业转型要“转大弯”而不是“转急弯”,要在“主航道”上更专业集中地投入与创新,提升产业和产品品质。敦促酒企把握“一带一路”经济增长新机遇,加强白酒产业结构性改革,提高行业门槛,强化分工合作,实现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每一年,来自中国酒协的声音为社会认识白酒、了解白酒,以及让酒企正视自身,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参考,为中国酒企的平稳发展注入正能量。而王延才理事长作为这个声音的传递者,将继续扮演着探路者角色,为中国酒企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