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住的国产葡萄酒, 奋进在酒庄和产区化的路上

2017年8月1日第18期        作者:文 / 彦麟 编 / 邹周        2017-08-01       

 

   最近中粮在公开招聘总经理,张裕董事长周洪江在谈海外并购,前不久王朝出售子公司,宁夏产区集体出现在波尔多酒展,这一系列现象似乎都在指向中国葡萄酒企业之难,也在力图寻找出路。

   中国葡萄酒企业到底怎么了?希望在哪里?

   前不久,聊到这个话题,笔者有些悲观,但我的同事说:你该去看看中国还是有一批企业在认认真真种葡萄、认认真真酿酒,中国能出好葡萄酒,中国葡萄酒未来不是黯淡无光。

国内葡萄酒企业遭遇空前压力

   最近两年的海关数据,让人不得不为国产葡萄酒捏一把汗。

   海关数据显示,2016 年国内进口葡萄酒 6.4亿升,总额达到 23.6 亿美元,这两个数据相比2015 年增长了 15% 和 16%,其中瓶装葡萄酒的进口总量占到九成以上。而相比之下,国产葡萄酒的数据则继续下滑,根据统计局数据,2016 年全国葡萄酒产量为 11.4 亿升,较上一年减少 1%。此消彼长的格局下,进口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也不断上升,根据尼尔森的数据统计,在 2014 到2015 年,进口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只有 20%。而现在大多数从业者一直认为市面上的进口葡萄酒至少占总份额的 30%。

   进口的迅猛增长给国内传统葡萄酒企业业绩带来了很大冲击,国内主要的葡萄酒上市公司业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多数公司陷入亏损之中。张裕(000869.SZ)2016年收入47.18亿元,同比增长 1.46%,但净利润 9.8 亿元,同比下滑近5 个百分点。2017 年一季度,情况也未能好转,一季度营业收入约为 19 亿元,同比增加 0.8%,净利润为 5.2 亿元,同比减少 4.8%。中国食品旗下长城葡萄酒 2016 年销量整体下滑 9%,中葡股份 (600084.SH)2016 年的收入为2.7 亿元,同比减少 12.7%,净利润 1275.5 万元,同比下滑 18%。扣除理财产品收益 5642 万元、出售相关股权和债权收益超过 9000 万元,该公司实际扣非后净利润为 -1.33 亿元。2017 年一季度,中葡股份再度亏损 2250 万元。面对进口冲击,一些企业选择了转型做进口酒业务来对抗下滑的趋势。比如以张裕和中粮、威龙为代表,张裕从 2015 年开始,陆续收购了境外包括西班牙、法国、智利等酒庄,开始发展进口酒业务。威龙则选择在海外布局建厂,根据此前公告,威龙斥资 6 亿元,在澳大利亚投建 6 万吨产能的生产基地。上市公司和大型葡萄酒企业尚且如此,一些中小葡萄酒企业更是难以跟进口葡萄

酒企业抗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进口酒份额冲击50%,指日可待。

中国葡萄酒的酒庄之路渐成共识

   走酒庄化路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经过多年之后,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逐步增长,2012 年前后,国内葡萄酒需求逐渐从数量型转型质量型,酒庄也逐渐兴起。

   葡萄酒七分靠种植、三分靠酿造。笔者了解到,在此前,一些区域酒厂本身没有自己的葡萄酒基地,而是通过收农民种植的葡萄或者是和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但是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就会出现产量和品质之间的矛盾。

   要保证酒的质量,就必须有自己的葡萄园,品质才可控,因此酒庄也逐步升温,根据行业内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酒庄有 900 多家。

   商源集团旗下的楼兰酒庄,是我们熟悉的企业,这就是一家开始典型酒庄路线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楼兰 2007 年被收购之后,从 2007 年到2015 年,楼兰酒庄也做了多种尝试,包括在 2013年之前以团购销售为主,2014-2015 年也尝试过做 OEM 酒,两三年内开发出 100 多个产品,但最终只有 20% 成活,80% 都不成功 ;2015 年再度转回聚焦酒庄品牌的路线。2016 年楼兰新三板上市,从上市公司的公告看,楼兰的尝试得到正反馈。2016年实现盈利1.3亿元,同比增长 15%,而净利润为 1388 万元,同比增长 733%。G20 峰会时,楼兰酒庄所产的葡萄酒被作为国宴用酒。楼兰酒庄董事长许志良认为,葡萄酒贸易模式现在是主流,但未来不可持续,消费者会懂酒,会论酒质,酒庄酒才是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当前国产葡萄酒在不断的品质提升与市场认可中已经获得了稳定的消费偏好,中国酒庄酒将迎来成长期。

国产葡萄酒的产区化尝试或能改善大环境

   随着酒庄的兴起,国内的葡萄酒产区也逐渐成熟,并诞生了一批知名产区,包括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新疆天山北麓产区、河北怀来产区、山东蓬莱产区等等,而这些产区已经初具规模。

   在休·约翰逊和杰西斯·罗宾逊合著的《世界葡萄酒地图》第七版中,也首次增加了关于中国产区的介绍,虽然篇幅有限,但还是简单介绍了河北和山东,以及宁夏北部产区。

   宁夏产区其实已经颇具规模,2017 年宁夏葡萄产业工作会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 2016 年底,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为 54 万亩,2016 年生产葡萄酒约 1.2 亿瓶 ( 约合 9 万吨 ),销售约 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50 亿元,酒庄接待游客 35 万人次,实现综合产值近 200 亿元。而 2017 年,预计葡萄酒产量将达到 2 亿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300 亿元,销售收入达到 60 亿元以上。

   虽然在体量上国内产区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内部管理上和葡萄酒先进国家依然有差距。比如在产品和产区分级上,国内各个产区中也效仿国外的法定产区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宁夏、蓬莱等都在尝试推行小产区模式,宁夏产区还尝试进行了列级酒庄制度进行分级管理。

   毫无疑问,在最近两三年中,宁夏产区非常活跃。这背后因为有一批志在高远的葡萄酒企业主,同时还因为当地政府和协会,的确是从战略上看待产区的价值和意义。

   据了解,2017 年宁夏产区还以集体形象参加国际上各种葡萄酒大事。宁夏产区如此势头,未来会成为中国葡萄酒名片。

   无论是国内的创新,还是对国外一些产区的临摹和学习,中国产区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和成熟之中。比如在山东蓬莱,正在丘山山谷内试点小产区制度,效仿德国的精品酒庄联盟,通过酒庄联盟的方式,约定了一系列种植、品种、标识等方面的协议,并效仿国外一级园、特级园,由专家评定设立了一级示范园和二级示范园的模式。

   但正如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陈浦批评的那样,目前国产葡萄酒在抱团发展方面做得很欠缺,产区与产区间、产区的企业和企业之间,都像是竞争对手似的,一定要打破狭隘的小农的意识,只有产区和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和国外葡萄酒抗衡的力量。

   价值观正确的东西,往往未必是企业第一选项。事实上,大量的中小葡萄酒企业,基于生存,一直沿用价格竞争这条线,抱团求发展在他们看来,还过于理想化,至少短时间内并不能解决他们最急迫的问题。

国产葡萄酒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圈内有个段子:做酒庄十年内不赚钱,十年后不一定赚钱。这是国产葡萄酒酒庄的真实写照。

   首先,国产葡萄酒产业,在一些方面和进口葡萄酒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和先天不足。

   在我国,葡萄酒作为轻工业品,要受到农业、林业、工业等多个行业的约束,还要缴纳消费税等。而在国外葡萄酒产品多数属于农产品,低税收之外,还会享受政府给予的相应补贴。很明显,比较企业,中国葡萄酒企业税赋要高于欧洲的葡萄酒企业。

   目前也有有识之士,在两会期间提出,建议国家把葡萄酒纳入农产品征税范畴,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果。

   其次,葡萄的种植成本,国产葡萄酒也要高于国外的。

   我国的众多产区,尤其是河北、北京、新疆和宁夏等产区,由于冬季气温太低,葡萄藤必须埋土过冬,据知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介绍,仅这一项就要带来 30% 左右的成本上升。

   关于埋土一项,笔者上周专门请教过相关人士,这一项是无法回避的。如果不埋土,老藤几乎挨不过冬天。

   但即便是这样,一些年龄稍老的藤,依然会在冬天被损害掉。仅这一项的成本,就是国产葡萄酒企业必须承受的。

   再次,在机械化规模、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国外的葡萄园综合生产成本要低于国内。在国外机械化作业后,人工使用很少,葡萄园里平常几乎看不到人。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能除草,能剪枝,能摘果。然而,国内葡萄酒企业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甚至从最开始设计时,就在机械化程度上弱于葡萄酒强国,依赖于人工。

   怀来县海科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晓晴曾算过一笔账,就算采用机械化生产成本比之前小门小户生产要低一半,但依然比国外的种植成本高出 50%; 加上税费等,国内葡萄制造原酒的成本最少也在 7500-8000 元 / 吨,而智利和澳大利亚的原酒价格最低可在 5000 元 / 吨左右。张裕副总孙健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单单从成本上看,从新疆运原料回烟台比从智利运到中国的还要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十来年里,资本看到有利可图,很多葡萄酒厂在中国北方应运而生,但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懂酒,消费也越来越理性,这样的酒厂日子不再好过,而泡沫破灭之后,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而言,如何静下心来把葡萄种好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要考虑如何在葡萄酒中突出产区的风土,做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国内葡萄酒知名专家李德美说,未来葡萄酒产品的竞争,依然是在产品本身,品质好、有特点,同时适合消费市场、价格合理,而不是哪个国家来生产。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第一财经日报栾立的《国产葡萄酒寻路突围:不在于抢地盘,练好内功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