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裕收购魔狮酒庄, 谈谈海外收购的精与脉

2017年8月1日第18期        作者:文 / 彦麟 编 / 邹周        2017-08-01       

   近 期,媒 体 广 泛 传 播 CNN CHILE 电视台邀请张裕公司总经理周洪江做客 CNNCHILE 王 牌 节 目 ——《经 济 议 程》(AgendaEconómica),他在节目中接受节目主持人、经济学教授尼古拉·佩特(Nicolás Paut)的采访,坦承了一些关于海外并购的思想,引发业界对张裕乃至更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葡萄酒企业的关注。

   今年 5 月,张裕就正式宣布与智利 LAMBOSpA 公司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参股 INDOMITA(魔狮酒庄)公司 85% 股权,收购智利魔狮酒庄(Indomita WineCompany)。

   此前,张裕已经完成对西班牙里奥哈爱欧公爵公司、法国波尔多蜜合花酒庄和法国干邑富郎多酒庄的收购。

   对于这一次的智利棋盘落子,周洪江在节目中回答为什么选择魔狮酒庄。

   “原因主要有三点,这也是张裕海外收购的对象首先要满足的三个条件:第一,该企业经营必须处在上升期,经营状况是良好的;第二,一定要有好的经营团队,有将这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第三,产品的品质优良,在海内外都有较好的声誉。这三点魔狮葡萄酒公司都十分符合,相信和他们合作之后,我们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节目中,周洪江也再次谈及张裕对旗下进口葡萄酒品牌的运营理念: “智利葡萄酒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塑造,我们会加大投入在品牌建设方面,打造旗下智利葡萄酒的优质品牌形象,为市场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事实上张裕每一个引进国内市场的品牌,我们都会努力将这些产品打造成为中国市场的进口酒大单品。”

   作为一个中国人,但凡看到有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攻城略地,都会涌动自豪感。收购也好,并购也好,在这些自豪感之后,似乎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在国际葡萄酒市场上,中国买家的形象,这几年都十分活跃。现在,在有些产区已经到了不受欢迎的程度。因为他们对葡萄酒很粗暴,他们的大手笔,也推高了这些葡萄酒企业的资产价格。”这个观点来自于去年我的法国导游。

   她的工作就是接待来自中国的高端团,这些高端团中,常常会有去酒庄和购买酒庄的客人。

   当然这些客人不是周洪江,中国只有一个张裕。

   近来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并购消息,但之后你会发现其收购之后,并没有之前宣传那样。为什么前后有如此大差异?仅仅是因为时间问题?还是作为布局的棋子,本身要求就没那么高?就海外并购这个话题,跟圈内人士一聊,发现特别有意思。特别说明:本文核心观点来自一个对葡萄酒企业关注时间长达十年,并且一年中有 1/3 时间游走在全球各大产区的专业人士,她不愿意具名。

为什么要买?

   “因为要缓冲或者抵御进口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因为海外的葡萄酒企业资产很便宜。”

   “因为面向未来,值得去优质葡萄酒生产国布局。”

   这些都是一单并购可能的最大原因。进口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今天已经无需再用语言来证明,其优势和特色已经被很多消费者和从业者认同。与其花大力气去投资,重新建立一个相似的甚至仅仅是合规的酒庄,无论是资金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收购的方式很明显是经济的。

   不过,现实也的确有企业是在为买而买,最终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花一大笔钱出去。

   从一些参与过并购的人后来反馈的消息看,购买方并没有真正关心过这家酒庄现在的酿酒能力和酒质,也不关注其在当地乃至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他们只是希望完成一单看起来可能“划算”的交易。并且后期,你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并没有为之配套的措施。这对于欧洲一些以遵守传统,世世代代信奉品质的酒农和酒庄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即便中国购买方的确很有钱,但这样的“粗暴”做法并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购买标的是什么情况?

   前不久,TWE 推出了法国迈颂酒庄,做了高调的全球发布会,本刊也有报道。你会发现,不管是 TWE 还是嘉露集团、干露,包括卡思黛乐集团,他们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投资、收购和整合的消息涌出。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标的无一不是值得“下注”的。这些标的本身,有些就是特色甚至经典。

   翻开世界知名酒庄的历史,你常常会看到他的资方或者控股方,隔几年或者几十年就在改变。它从一个财阀手中,变成了另一个财阀的资产。而在无数次转手中,虽有起伏,但无论品牌还是影响力,都是不断加分的过程中。当然,在欧洲,酒庄作为重要的资产配置,也一直是金融保险的重要投资标的。

   如果具体到并购方,仅仅是酒类企业或者葡萄酒企业,你会发现国际上成熟的企业,在并购这条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法则。其购买的标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于市场需要,它需要这个产区,或者需要补充这个类别。以 TWE 为例,为什么要推出法国迈颂酒庄?

   在很大程度上,TWE 不管其奔富卖得有多好,它始终叫澳洲酒。对于喜欢法国葡萄酒的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TWE 迫切需要一个法国酒来迎合中国和亚洲市场。而具体到迈颂酒庄,该酒主打的路线,有非常好的酿酒师,他来整合全法国最优质的葡萄酒。这点跟卡思黛乐旗下的宾德杰思公司的别致葡萄酒很相似——整个系列涵盖了几乎所有法国特色产区的葡萄酒——如果消费者够懒,认准它一个品牌就可以了。当然,这是假定消费者喜欢偷懒。

   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内企业在境外购买的酒庄、整合的资源,或许是因为公开的信息太少,但总之你很难用特别优质资产来形容这些并购的标的。前面提到的法国导游说: “人家酒庄历史悠久,经营正常或者很好,并没有要卖的理由,何况是卖给中国企业。在他们的逻辑里,多数中国人只是很多钱,但并不爱葡萄酒。”

为什么要去新世界买?

   资产可以买卖,但传统和习俗包括理念,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从各种渠道经常能听到某家企业收购或者投资参股了某欧洲葡萄酒公司后,变成烫手山芋的案例。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股权结构容易,但改变它的现状却很难。举个例子,在国内企业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不管是企业的哪一个环节,都必须听从企业主的要求。但在法国,却不是这样。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节假日工作。在中国节假日加班,简直已经成了一种美德。但在法国私人时间是神圣的,不管什么事情,也没有人家的私人时间来得重要。而至于你要改变葡萄树的种植,改变酿酒的流程和方法,那更是难上加难,你几乎找不到能让他信服的理由,他当然也不为所动。“消费者口感需要、更低成本、为了更好的利润”,这些理由对于酿酒者来说,不是他酿酒的动力。他们中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就是在前人的道路上继续,并酿出更好的法国酒,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纯产业工人。

   也是基于这些原因,越来越多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新世界国家,比如智利、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

   的确,用这位专业人士的说法,在这些国家不管是酒庄还是酒厂,作为后来的资产新主人来说,可塑性会强很多。

   所以,现在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更适合中国人口感的葡萄酒(果香味儿更浓郁,口感更甜美),他们相对容易改变。相比较遵循传统,他们也乐意改变。葡萄酒对于这些国家的人来说,并不全部是信仰。

   对于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要到海外去并购或者投资,需要更多的前期了解和准备,否则最后只能一厢情愿。当然为花钱而花钱的不差钱的主儿,只是拿并购和投资作为挡箭牌的,就不需要为它操心了。而对于现在国内企业在海外的每一次并购,我们除了为他们自豪外,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其后的发展。这不仅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葡萄酒企业形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