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化:餐桌食品的终极目标

2017年4月1日第10期        作者:文 / 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张戟 编 / 罗莉        2017-08-07       

在餐桌食品品牌化的进程中,企业需将品牌放到战略地位,并落实到经营的方方面面,将核心价值有效传递给消费者。

   餐桌食品的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极其巨大,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日不落”的产业,但这样一个拥有如此前景的行业,其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现实与未来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现状:产业严重不成熟

   衡量一个产业是否成熟,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行业的品牌化程度高不高,一个行业的品牌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这个行业被消费者认知得最为充分,而品牌越知名,背后代表的企业销售规模也就越大,全国化程度也就越高,甚至少数几个品牌就能够占据整个行业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集中度高。

   比如饮料行业就是一个品牌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其中的知名品牌如可口可乐、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加多宝、红牛等,每一个品牌都代表着一个细分市场,而这些品牌也都成为了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反观餐桌食品行业,却离这样的局面很遥远。在餐桌食品行业中,是由这样几种类型的子行业所构成:一类是农产品行业,如大米、蔬菜、肉类、禽类、蛋类、水产类等,一类是面条、豆腐、腊肉、酱腌菜等农产品初加工行业,还有一类是食用油、调味品、速冻调理食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

   在这几个子行业中,工业化程度越高,其品牌化水平也就越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食用油、调味品及速冻调理食品行业中的知名品牌最多,比如食用油行业中的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调味品行业中的海天、李锦记、厨邦、加加、老干妈等,以及速冻调理食品中的三全、思念、湾仔码头、海欣、安井等。而在农产品及农产品初加工子行业内,只有肉制品行业中存在着一些知名品牌,如肉制品中的双汇、雨润、金锣、绝味、周黑鸭等,但是整个行业中的品牌化程度总体上并不高,还有大量的区域性企业都不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尤其在农产品餐桌食品行业内,像大米、蔬菜、禽类、蛋类、水产类等,就更少有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了。

根源:产品同质化造成

   餐桌食品行业之所以品牌化水平不高,与其主体大多都属于生鲜农副产品或初加工农副产品有关,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而且这些餐桌食品大都不是直接食用的,而是要经过再加工才能食用,消费者也很难从中感受到到底哪个产品是好是坏。因此,大部分餐桌食品的产品附加值都不高,再加上不少农产品都属于民生消费产品,对价格敏感度非常高,所以频频爆发价格战,这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无力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提升品质和打造品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餐桌食品既是关系到民生的基础性食品产业,同时又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消费性产业,既是如此,那么餐桌食品必然要走向品牌化的方向,试想,如果没有品牌来作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引导,那么消费者又怎么能够知道到底是哪家企业的产品最好呢?而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又怎么投入资源来确保产品的品质呢?而且,从消费品的规律来看,具有较长生命力的产品必定要上升到品牌的层面,产品只是物理性的,但是只有深入到消费者心智里的品牌才拥有更长的寿命。能制造出可乐的企业多不胜数,但是绝大部分都死掉了,只有成为美国精神的可口可乐和年轻人象征的百事可乐生存了下来,甚至可口可乐还成为了百年企业。所以,品牌化对于一个产业的健康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产业的品牌化,可以极大地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和品质,就像金龙鱼以小包装食用油进入中国市场,就将中国人从原始的低价低品质的散油消费中解救了出来,最终使中国人都用上了高品质的食用油,到如今更是发展到了健康的食用油。可以说,品牌化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误区:打造品牌就靠炒作

   近几年来,品牌已经开始在餐桌食品行业中不断地被大家提起,甚至在一些农产品餐桌农业中成为了一个热词,当品牌与餐桌农业相结合,瞬间就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不少餐桌农业企业们似乎找到了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只要成为了品牌,产品的价值就能够实现倍增。于是,大量的餐桌农业企业都迫不及待地一拥而上,设计形象、聘请代言人、强化宣传,期望着能够打造出知名的品牌。

   然而,品牌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品牌农业也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就连走在前面的食品深加工产业来说,对品牌打造都还存在诸多问题,更何况今天刚踏上品牌之路的餐桌农业企业呢?尽管每个企业都梦想成为品牌,但是许多企业并不理解品牌,大部分的企业都将知名度理解为品牌,但实际上那只是品牌的表面,在品牌的深处,是美誉度和忠诚度,只有这三者的良好结合,才能够诞生真正有价值的品牌。因此,品牌的打造,绝不只是形象和广告宣传的事情,其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产品定位、价格设计、品质保障、渠道覆盖、产品销售和服务等都将构成品牌打造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些,餐桌食品企业们都明了吗?

   从目前的现状看,餐桌食品企业对于品牌的打造,基本上都是停留在传播上,而对于产品、渠道、服务、运营等,暂时尚看不到突出的成功案例,真正意义上的品牌餐桌食品刚掀开帷幕,对于整个中国的餐桌食品企业来说,一定要端正心态,用务实而非炒作的态度来运营品牌。

关键:认真读懂消费者

   在传统餐桌食品企业迈向品牌之路的进程中,需要对原有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和重塑,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读懂消费者,这直接关系到餐桌食品企业能否成功打造品牌。

   读懂消费者对于餐桌食品企业而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品牌化运营对于餐桌食品企业来说是一件全新的事情,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意味着一次颠覆。在餐桌食品企业原有的概念中,其实是没有消费者这个概念的,作为关系到民生的生活必需品,餐桌食品天生就被消费者所关注,似乎谈不上什么了解消费者,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餐桌食品;但正因为如此,整个产业都处于一种缺乏品牌的状态之中,消费者眼中有的只是某一个餐桌食品种类,他们关注的是这类产品的产地资源是否优质,却并不关心这些产品是由哪个企业所种植出来的,就像粮食产业一样,一直以来都陷于“有产地无名牌”的困境。在这些企业的眼中,他们关心的更多是成本与价格行情,产品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差异化,也只有在价格上吸引消费者了;而作为生活资料的餐桌食品,由于使用频繁且用量巨大,因此也成为了一个价格异常敏感的行业。基于此,餐桌食品企业更多是作为一个产品供应商而存在,而品牌化运营,对餐桌食品企业来说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但是现在状况似乎有点变化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以及国内消费者结构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高收入消费者对于餐桌食品有了品质和差异化的需求,这也就为餐桌食品的品牌化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且使创新具有了市场基础。不过,相对于工业化的食品行业而言,餐桌食品企业对于品牌和营销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国内消费者已经被国际国内的优秀品牌教育的眼界都很高了,如果不关注并读懂消费者,将无法真正实现品牌的价值。对此,餐桌食品产业中已经实现工业化发展的调味品行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借鉴,作为与餐桌主食配套的调味品,也经历了一个品牌化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已经不断发展壮大,以酱油行业为例,在产品上经历了不断细分,目前已经形成了老抽、生抽、淡酱油、鲜味酱油、含铁酱油等丰富的产品体系,而在品牌上也涌现出海天、加加、厨邦、欣和、李锦记等多个知名的大品牌,由此推动了整个酱油行业市场容量的爆发。这一切,都是源于调味品企业整个经营水平的提升,其直接的表现就是深入洞察消费者,把握行业发展大势,并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成就了整个行业的品牌化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