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低度化再思考

2017年9月16日第21期        作者:文/芊芊 编/杨静        2017-09-18       

序/低度白酒的“低调”十年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论坛可以在行业中掀起如此大的讨论!

   关于白酒低度化问题,可以说在行业内的看法是有分歧的:一些坚持传统口味的老专家或者酿酒师傅,他们认为白酒就是高度的,滋味丰富的,酒精度 50 多度 60 多度才是白酒原本应有的风格。而一些企业或专家,一直呼吁白酒要跟市场接轨,要跟国际接轨,不能那么高,40 度左右已经“顶天了”。

   行业认知的不统一,以及站在自我立场上的人出于对自我利益的保护,也出现了一些不实的言论,这也导致了外界对低度白酒颇为偏颇的认识, “低度白酒不好喝,水味重”、 “低度白酒都是廉价产品”……众口烁金,导致了低度白酒只能低调发展了近十年。

   为什么说“十年”呢?

   这是从 2007 年豫酒代表张弓酒业倡导的“首届中国低度白酒高峰论坛”开始说起。当时的张弓酒,意气风发,在低度白酒的创新上颇有建树,其 38度张弓更是一张王牌,成为河南、山东、苏北等酒风很盛地区的畅销产品。记得 2007 年做《穿越河南》大型选题的时候,时任张弓酒业总工程师的孙西玉特意给笔者推荐了 38 度的张弓酒,说: “女士喝这个酒是最好不过,既有白酒的甘醇,又有女士喜欢的入口柔顺。”孙西玉始终坚信低度酒是中国白酒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走出国门的必经之路。

   十年过去,因为各种原因,低度白酒一直低调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变迁,让白酒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在消费者心中,好酒的标准也在变化:过去一定要喝“劲大,香浓,喝了酒头晕晕的”那才叫好酒,现在用白酒专家曾祖训的话讲则是“入口柔,不口干,不刺喉,醉得慢,醒得快,饮后舒适”。

   也正是因为消费观念的改变,低度化白酒已经悄悄占据了行业半壁江山,无论是茅台、五粮液、还是区域名酒、省级龙头企业,均开发了低度白酒。一场以技术革新之名的“白酒低度化”大潮奔腾向前;一场蓄势十年的低度化白酒商机即将爆发!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白酒低度化可能是潮流,但一定是方向吗?

一场论坛:

白酒低度化成为新风口

   7 月 28 日,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中国酒类行业 73 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老总或总工云集于此,他们为的是参加一场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五粮液集团公司承办的“2017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该论坛共有行业人士及各大媒体 300 多人参会,可谓盛况空前。

低度白酒渐成主流

   这场峰会,何以吸引这么多主流品牌企业参与并重视?

   因为他们讨论的一个话题将引领中国白酒潮流的方向。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在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除此以外宜宾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曙光,汾酒、洋河、泸州老窖、扳倒井、张弓等企业的总工都在现场做了精彩演讲,他们从各自角度阐述着各自对白酒低度化的认识和实践。

   所谓白酒的低度酒,按照市场现有标准分:酒精度数在 50 度以上的叫高度酒;40 度以下的叫低度酒,40-50 度之间的则是中度酒。

   而权威的解释是:1989 年国内形成的现行的低度白酒标准是乙醇含量 40% 以下,而40%-50% 之间的白酒被称为降度酒。宋书玉认为: “未来对低度白酒的标准体系要重新思考和定义,目前新的浓香型标准即将颁布,低度白酒的标准定在酒精含量 45% 以下。”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白酒度数也是变化的,最初是低度酒,后来蒸馏技术发展了,才有更高度数的酒产生。而现代低度白酒的酿造技术始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有资料显示,1975—1980 年低度白酒产量占比不足全行业 1%,到 1980—1985 年产量已经达到全行业的 20%;从 1980 到 1990年 50 度以下的白酒占到总产量的50% 以上,2000 年至今已经占到了90% 以上。目前,在中国 42 度以下的白酒占据了 50% 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低度白酒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白酒的一大趋势。

重识低度酒的四个要点

   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做主题演讲时表示,“50 度以下降度白酒和低度白酒已经占到消费市场 90% 以上;42 度以下的白酒,接近整个白酒行业总产量的 50%。”

   他指出,以名酒为代表的优质低度白酒品牌,引领中国低度白酒在酿造技术、酒体设计、产品类型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国酒类市场繁荣,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不断创新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推动中国白酒的健康发展。因此,宋秘书长提出: “我们要重新认识低度白酒!”

   在他看来,重新认识低度白酒对于低度白酒的进一步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重新认识低度白酒?宋秘书长指出了四个方面:

   白酒度数要与国际烈酒接轨。

   国际流行的酒度大部分在 43 度之下,名酒企要走出去,降度应该是真正接轨国际市场的关键。“现行白酒标准是 1989 年之后形成的,而在过去的近 30 年,市场需求、消费口感都有很大变化,因此主管部门未来对低度白酒的标准体系要重新思考和定义。”

   优质低度白酒要有品质自信。

   优质低度白酒是最好的基酒、最好的调味酒酿造成的,生产成本高,周期更长。

   低度不等于低质,而大中型名酒厂在技术开发方面,通过几十年的摸索,日趋完善。引导消费者重新认识优质低度白酒是可以长期贮存等观念。

   优质低度白酒是稀缺当中的稀缺。当前很多消费者对低度白酒认可度不高,这否定了所有低度白酒的品质,所以要让消费者明白优质低度白酒一定是优价,更是名酒中的稀缺产品。

市场需求成最大推手

   在嘉宾对话环节,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会长、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国酿酒大师王国春,百川名品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光庆等多位行业重磅人士参与。

   安徽百川是很多名酒的重要经销商,其董事长贾光庆从市场层面表达了消费者对低度酒的认知,他们认为低度酒的价格应该便宜点。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是停留在价格决定产品价值上。

   而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白酒营销大师级人物,王国春在论坛上表示,上世纪国家倡导节约用粮,提倡新工艺白酒,提倡生产低度白酒,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因此中国历史上掀起了第一轮“降度”潮。而现在,则是市场的力量推动中国白酒朝低度化方向发展。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家放开酒类产品的定价权,酒类行业目前已经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由于供给关系的改变,目前酒类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而现在市场需求呈现的是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在市场经济状态下,价格并不取决于成本,也不取决于付出了多少,而是取决于供求关系,如果喝的人越来越多,产品就会紧缺,紧缺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王国春说。

   随着市场竞争,消费者希望喝低度、顺口,可以豪饮的酒。因此王国春表示, “我们要把握这个机会,要适应市场。”所谓的抓住机会,就是要抓住这次低度市场越来越旺的趋势,在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个人素质等方面都要提高。

   而山东扳倒井集团总工程师张锋国则结合目前山东白酒消费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山东由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酒风,导致当地的白酒消费以低度白酒为主,目前山东规模以上白酒企业 161 家,其中 80% 以上核心产品为低度酒,香型以淡雅浓香为主。从度数上来看,38 度、36 度、32 度甚至还有一些 30度以下的酒都卖得不错。在核心的 31-40 岁的消费群体中,低度酒消费占到 60% 以上。因此“低度化已经成山东白酒的特色”。潮流势不可挡,白酒降度是必然,低度酒发展也是必然。

一个焦点

被污名化的低度酒

   在本届论坛上,除了分析、印证低度白酒已成趋势外,论坛上还做了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为“低度酒”正名。

低度酒不等于酒精勾兑酒

   作为最早研制并大力推广低度白酒的企业,河南张弓酒业总工孙西玉针对社会上“低度酒都是酒精勾兑的,高度酒才是粮食酿造的”等不实传言做了批驳。他发表了《为低度白酒被污名化正名》为主题的演讲,围绕低度白酒污名化产生的原因,低度白酒的历史沿革、生产工艺,就如何为低度白酒正名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指出,不能一提白酒“勾兑”就与“劣质酒”画等号,“勾兑”是白酒生产的一道正常工序,同样,低度更不是低质。“加浆降度”是白酒酿造中的正常工序,和大家通常所理解的掺水造假根本不是一回事,更不能混为一谈!为此,他向中国酒业协会建言,呼吁成立由酒企、白酒专家、科研院所、媒体组成“白酒辟谣联盟”,为中国白酒的发展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

   关于低度酒的污名化,中国酒文化研究人,老酒收藏专家曾宇在“陈香老酒”公众号上发文表示,“勾兑”原本是个中性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泸州老窖首创“勾兑”概念,在香精香料尚未成熟发展的年代,当时的勾兑指的是不同糟别、不同酒坛的酒“并坛”,让彼此弥补缺陷,从而达到更好的口感。还有类似“食用酒精”、“加浆降度”等都是正常的生产工艺。

   但是由于白酒行业与消费者沟通没有一个通畅的渠道,因此这些正常工艺被别有用心的人歪曲传播,导致了消费者对白酒的误解。降度技术含量很高

  “能做高度酒的不一定能做低度酒!”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酿酒大师赵东面对媒体如是说。他认为,优质低度白酒绝不是简单的加水降度,从技术角度讲,低度白酒更难做,对工艺要求更高,成本也更高。以五粮液为例,其基酒含有远超普通标准的风味物质,为“降度不降味”提供了优良的“基因”。在生产过程中,五粮液秉承“优中选优,花中选花”的工艺标准,并且建设了独立的低度酒生产车间和生产线。

   目 前 五 粮 液 采 用“淀 粉 吸附——低温过滤”法进行除浊的技术也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更具集成化、节约化、节能化优势,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低度酒的需求。

   目前行业针对白酒降度技术,主要集中在两个难点:一个是降度后酒体浑浊的问题;第二个是降度之后,口感寡淡的问题。

   白酒的降度技术,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演变出多种方式,但主要还是围绕解决上面两个难点所做的技术研究。对于浑浊失光的问题,具体的方法有吸附、过滤、离子交换、膜分离等等,虽然这些方法在原理上不同,但从这些方法的名称上可以看出,处理的目的殊途同归,就是尽量将这些析出的沉淀类物质除掉。

   比如用得比较多的吸附法,该方法是生产低度白酒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方法。在处理中要用到吸附剂,比如活性炭,活性炭有着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多个空隙,呈现多孔结构。就是这些孔道能够吸附降度后产生的浑浊物质。

   在浓香型白酒进行降度的时候,要选择合适孔道直径的活性炭,因为如果选择的活性炭的孔道直径过小,就会连同浓香型白酒的主体呈香物质己酸乙酯吸附掉,这时酒体会更为寡淡,其实即使选择正确,都会或多或少地对酒体的风味起到不利的作用,因此后期还需要进行再勾调,完善口感风格。另外,这种“除杂”的处理,使得低度白酒中的甲醇、杂醇油等有害成分大大降低,从而给人饮用后较好的舒适感。

低度不等于低质

   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曙光在论坛上公开为低度酒证明,“低度不等于低质”、“降度不是简单的加水”等(李曙光董事长事后,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专题文章,详情见后文),也让行业为之震动。

   李曙光说,低度酒不等于低质酒,低度白酒不是加水,或者简单低度化,在更高技术水平上的低度化,技术含量是很高的。中国古代白酒是低度的,通过蒸馏技术和饮酒方式改变高度化了,高度化以后再要低度化,那是很考水平的。要保持烈性酒的风味,要保持酒体不浑浊,保持没有其他杂质的味道。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来可以保持不变的成分就要分解出来。为什么很多酒没法低度化,杂味、杂质,异味,包括酒体清澈度,全部发生很大变化,这是个高技术过程。

低度酒也可以长期存储

   针对有一些人认为“低度酒不能长期”储存的问题,宋书玉明确表示,“优质低度白酒可以长期贮存,经得起时间检验”。据他介绍,“我们研究存放已十年、二十年的低度白酒,像五粮液等低度白酒已经存放二十年香气依然良好、口味纯良、香味悠长,低度白酒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提升中,我们对低度白酒的认识也都在提高。早些年生产的低度白酒存放十年、二十年,也有一些确实没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变了味或是品质下降的现象,但是这不能否定优质低度白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酒都能做低度。比如,酱香型白酒就因酿造工艺和品质特征决定了其生产低度酒的挑战会更大。目前除了茅台、国台推出的 43 度、39 度低度茅台外,其他企业在技术层面还是面临比较大的壁垒。据专业人士分析,酱酒酒精度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其高度酒所掩盖的酸味、涩味、糠味等异杂味会呈现出来,酒体内的酯类会直接水解,呈现出口味淡薄、水味等情况。而优质的浓香型白酒则有一些先天的优势,能够做到酒体度数“低而不淡”,既能保持白酒甘洌的风格,又让其风味更加绵甜醇和。

   因此最近几年,像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浓香名酒企业均推出了一些低度白酒,而且市场增长速度很快,五粮液有 42 度、38 度、25 度的产品,剑南春除了 52 度外,还有 46 度和 38 度的产品。剑南春总工程师徐占成作为《中国酒体设计》理论的开创者,对 38 度水晶剑南春青睐有加,特别推崇。而泸州老窖、国窖 1573 开发的 38 度产品,近年增长幅度也很大。

一段历史

低度白酒的诞生与发展

   如果要追根溯源中国白酒的低度化,还得从白酒烟台试点说起。

烟台试点,开启白酒降度第一波

   上世纪 50 年代,国家开始组织专家对白酒“节能增产”进行研究。曾经参加“烟台试点”的白酒老专家高月明告诉记者,“国家要节约粮食,让专家们想办法,烟台试点的目的就是寻找别的原料替代粮谷类原料,第二就是如何增加产量,当时白酒降度也是增产的方法之一”。

   对于这段历史,曾宇表示: “建国初期,国内粮食供应十分紧张,白酒行业又是耗粮大户。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计算,生产一吨白酒大约需要耗粮 3-4 吨(酱香型酒耗粮更高)。因此,1955 年,地方工业部在山东烟台提出‘烟台酿酒操作法’,用地瓜干为代用品生产酒和酒精,这也就有了新工艺白酒的说法。”

   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国白酒大都在 60 度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 70 度,而世界上蒸馏酒的度数都在 40 度左右。因此,我国白酒很少出口到世界各国。为了能与国际接轨,让白酒走出国门,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把中国白酒推向世界”的要求。

   当时,轻工部派专家到山西汾酒、贵州茅台试点,几年下来,白酒的度数虽有降低,但酒样的浑浊程度在逐渐加深,酒的香味、风格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白酒降到 52 度之后就再也降不下去了,更别说 40 度。

郭宗武与第一瓶 38 度低度酒的诞生

   1972 年,42 岁的郭宗武舍弃了在政府机关的舒适生活,来到张弓酒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他有一次到北京开会,时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的方心芳向郭宗武提到了白酒低度化问题,喜欢挑战的郭宗武答应了方所长,一定要攻克白酒低度化的技术难题。

   经过多次试验,郭宗武发现,白酒降度之后最大的问题是酒液混浊。他先后用了自来水、开水、井水、河水,甚至用酒厂旁边池塘里的水,分别在同样的环境中进行试验。

   1973 年冬天的某一天,天下起了大雪,郭宗武发现,放在窗台上的样酒更混浊了,而在办公室桌子上的样酒却没有太大变化。郭宗武测量了不同地方的水温,结果发现,温度越低,酒液越混浊;温度越高,酒液倒更清澈。

   随后经过多次实验,再次证实了他的发现——在降度过程中,酒的澄清度与温度密切相关:白酒中所出现的白色颗粒和白色絮状物随着酒度和温度的变化而使其溶解度发生改变,当温度降到零下 15℃至 18℃后进行低温过滤后,38 度以上的酒样可以达到无色透明。

   白酒降度浑浊的问题解决了,口味寡淡的问题怎么办?郭宗武发现,发酵周期长的白酒,寡淡问题将直接影响产品的香气和风味。因此,郭宗武采取了提高基酒质量、加香泥板、回酒发酵、中高温曲配合使用等措施,终于在1973 年底研究成功了 38 度张弓酒,完成低度白酒的工业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自 1975 年38 度张弓大曲上市后,张弓酒业又相继推出了超值酒、度之度、桶领天下、木盒张弓等 38 度低度系列,受到河南、山东等地区消费者的欢迎。此外,宝丰、宋河、皇封、皇沟等其他豫酒生产企业,也都拥有自己的低度酒产品。39 度宝丰酒在平顶山地区多年畅销不衰。宋河国字系列、宋河粮液系列(金钻、金品、精品、五星)38 度产品受到商丘及省外如山东、安徽和东北市场的欢迎。豫酒以优质低度酒为突破口,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

上世纪 70-80 年代低度酒得到大发展

   与此同时,在 1972 年至 1978 年,五粮液受华罗庚“优选法”启示,攻克了低度白酒技术难关,将 52 度五粮液成功降到 38 度和 35 度。1979 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双沟酒厂生产出的39度双沟特液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这为低度白酒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奠定了基础。到了上世纪 80 年中期,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等四个转变,鼓励中低度白酒的发展。为此,以五粮液为代表的酒厂加速了低度酒产品的开发步伐。1986 年,“五粮液系列低度酒的开发”项目正式列入国家科委“星火计划”,五粮液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低度酒生产车间,率先在国内开启了低度白酒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到了 1989 年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评出的全国名优酒中,低度酒的数量比往届更多,企业也开始以此为指导方针,研制低度白酒。曾任四川二峨酒厂的厂长胡义明告诉记者: “当时二峨酒厂研发出的 38 度二峨大曲送审后获得了全国优质奖(银奖),一下在全国名声大噪,四川省委省政府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褒奖。”

行业声音

五粮液发声,为低度白酒鼓劲加油

   8 月 2 日,《人民日报》第 13 版发表五粮液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署名文章《市场需求 要满足更要引领》。

   7 月 27 日—28 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五粮液集团公司承办的 2017 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专家认为,从国际国内消费大势、产业演变规律、行业战略布局等多维度考量,大力发展低度优质白酒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白酒是四川的支柱产业,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白酒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力发展新生代酒品,作为川酒的龙头企业和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五粮液集团公司将进一步通过工艺创新和酒体创新,适应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新需求。

   古代白酒是低度化的,随着蒸馏技术发展和饮酒方式改变,后来中国白酒演变为以中高度为代表。实际上,包括国际上的一些洋酒也是这样,过去度数都比较低,是蒸馏技术、饮酒方式改变了这一切,逐渐向中高度方向发展演变。中国白酒大多在 52°、53°左右,国际主流洋酒的度数一般是在 40°左右,威士忌、白兰地都是如此。随着酿酒技术进一步发展,中国白酒低而不淡、低而不寡成为了一种可能。

   现在白酒低度化,是在更高技术层次、更新消费体验基础上的低度化。它丰富了白酒产品系列,能够更多元化地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市场需求。

   过去,白酒都是以高度为主,消费群体比较成熟。但是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年轻化跟低度化有着紧密联系。我们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特点作研究发现,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度数比较低的酒。

   五粮液高度重视新生代酒品开发,开发成系列的 39°、38°、25°酒类产品。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开发适应年轻人各种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如调制鸡尾酒的白酒和各种类型的预调酒。五粮液在开发低度白酒方面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我们的白酒低度化探索起步于上世纪 70 年代,成型于 80 年代中期。在 80 年代末,39°系列低度白酒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名优产品评选的金质奖杯。

   浓香白酒在做低度白酒方面有独特优势。这是市场公认的。有这么一句话,“能够低度化的白酒才是真正的好酒”。浓香白酒做低度酒,五粮液为什么能走在前列呢?

   首先,我们有独特的酿造优势。宜宾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低度白酒的酿造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五粮酿造技术,也为低度白酒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基酒保障。

   其次,我们有系统的技术优势。在五粮液低度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的加浆技术、定向的除浊技术以及精湛的勾调技术,都为生产优质低度白酒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技术保证。

   从低度白酒的布局来看,市场需要更加丰富的产品系列。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营销渠道,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完善餐饮、酒吧等市场布局。

   同时,借助“一带一路”,我们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在欧洲、北美、东南亚,全方位布局五粮液营销体系。

   从当前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白酒国际化也是一个摆在白酒行业的重要课题。在国内,总体来看,行业已呈现出复苏的大背景。这一轮的恢复性增长是结构性的,是名酒企业的领涨,分化是非常明显的。行业仍然面临着挤压式竞争,从行业发展来看,走出去是一种必然选择。

   7 月 27 日 -28 日,第二届低度白酒论坛在成都召开,距 2007 年中国酒协联合张弓酒主办第一届低度白酒论坛整整十年。本届论坛参加的酒企 70 多家,大咖云集、专家论道,全国白酒行业及财经媒体争相报道。这对于整个白酒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更有专家预测,白酒行业下一个发展的风口就是低度白酒。

白酒低度化,势不可挡

   其实,无论是否召开低度白酒论坛,白酒行业的发展“一路向低”却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自从 1973 年张弓酒厂长兼总工程师郭宗武先生攻克低度酒技术难关,1975 年张弓38 度大曲成功上市开始,一直到 1980 年,低度白酒产量不到市场占有率的 1%。1980-1985 年产量不到行业的 20%,但是从 1985年 -1990 年,短短几年时间,酒精度数在 50度以下白酒产量已经占据 50% 份额。2000年至今已经达到 90% 以上,部分骨干企业其中 42 度白酒已经接近整个企业的 50%。

   消费需求推动的低度白酒快速发展,消费文化、消费需求变化、社会繁荣,物质精神生活品质提高,社交性饮酒成为主流,喝酒频次增加、喝酒量提升,不上头,不口干,慢醉酒,醒得快成为饮酒的核心诉求。可以说,低度酒顺应了白酒消费的市场变化,成为市场主流必然势不可挡。

为什么低度酒被污名化

   既然低度酒已经成为了市场主流,为什么这么多年低度酒长期被污名化,为什么鲜有大牌企业站出来为低度酒正名呢?那么多以低度生存发展的地区品牌酒企,为什么也不站出来为低度酒的发展纠偏辟谣?今天,五粮液正式声明力挺低度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低度酒的技术发展革新和推广上,40多年来只有一个企业坚定地投入、坚定地为低度酒发声,那就是低度酒的首创者——张弓酒。可以说,低度酒的春天来临,张弓酒为低度白酒的发展贡献不可替代。但是,毕竟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

   2007 年张弓酒就联合中国工业协会酿酒分会举办了首届低度酒发展论坛,希望能联合更多的白酒企业为低度酒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也正是从 2007 年,短短十年低度酒得到了行业和消费者的认可。低度酒的价值被发掘,以五粮液为代表的低度浓香后来居上,39度五粮液水晶瓶引领了低度酒价值新高。这两年流行的互联网小酒江小白也正是凭借低度酒迎合了年轻人的口感和需求,短短几年颠覆了传统酒企的发展模式。可以说低度酒的下一个风口已经来临。谁能抢占低度酒的下一个风口,谁就有可能拥有未来。高度白酒高端化的格局也将被打破。低度酒不一定是低价,低度酒也许会出现新的高价品类。未来能颠覆传统酒企巨头地位的也许就是低度酒创新企业。

在低度酒的创新推动上,不能遗忘的历史

   事 实 上,1973 年 张 弓 首 创 低 度 白 酒 技术成功,1975 年 38 度张弓大曲才大批量上市。1975 年 6 月,经时任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方心芳先生组织的微生物所技术人员对张弓 38%vol 低度酒进行了鉴定,意见为: “色泽无色透明、香气浓郁、绵软醇和、后味甜长,具有泸型曲酒风格,是目前我国第一个突破40%vol 以下的曲酒。”

   1976 年 2 月,经轻工部、外贸部、商业部批准,张弓 38 度大曲酒开始在北京涉外商店、酒店出售。1976 年春季广交会上和香港五丰行签订出口合同,销往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1978 年 12 月,轻工业部在长沙召开“全国名优白酒会议”,要求张弓酒厂作关于低度酒生产的经验介绍,会上印发了“低度大曲酒的研制情况——38%vol 张弓大曲酒”的经验材料(全国白酒经验交流材料之四),并做了介绍。轻工业部要求张弓酒厂带低度酒样品 4瓶供大会鉴评研究,会议期间,由潘裕仁局长主持,组织了周恒刚、熊子书、沈怡方、宋工、辛海庭等专家进行了专题品评讨论,品评意见: “38%vol 张弓酒无色透明,芳香较浓,香味纯正,落口甜净,回味较长。”在潘裕仁局长所作的大会会议总结中指出:河南张弓酒厂采取冷冻过滤的工艺研制而成的 38%vol 优质大曲酒,是我国白酒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填补了我国低度白酒的空白。它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节约粮食、扩大出口贸易,指出了我国白酒发展方向。

   1978 年 11 月,五粮液酒厂才采用“优选法”研制成功低度酒,当时华罗庚曾表示祝贺。与张弓酒厂相比,五粮液在低度酒研发和批量生产上市领域整整落后了 5 年时间。

   长沙会议之后,在轻工业部的大力倡导下,各地白酒企业纷纷到张弓酒厂学习,研发各自的低度白酒。首先在浓香型酒推开,而后是清香、酱香等。经过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 3 届国家白酒评比,涌现出了并命名了一批低度名优白酒,1979 年,第三届国家名酒评比中,共参评样品 313 个(包括其他酒种),低度白酒 4 种,39%vol 双沟大曲第一个获得国家优质酒称号;

   1984 年 , 第四届国家名酒评比中,共参评白酒样品 148 个,低度白酒 8 种,评酒结果 ,38%vol洋河大曲、39%vol 双 沟 特 液、38%vol 张弓大曲、38%vol 津酒获得国家名、优酒称号;

   1989 年 , 第五届国家名酒评比中,参评样品331个,其中低度酒168个,评比结果,17个产品获得国家名酒称号,53 个产品获得国家优质酒称号,有两个超低度产品:28%vol张弓大曲、28%vol 洋河大曲获国家优质酒称号。

   1987 年,国家轻工业部等三部一委在贵阳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会议上就中国酿酒工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 “优质、低度、多品种”和“四个转变”,即“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在两年内,要使低度白酒和降度白酒产量占到白酒总产量的 40% 以上。这一政策的推出有力推动了低度白酒、降度白酒的发展,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就是最好的证明。

低度酒才是酿酒技术的真正高度

   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和技术不断完善,低度酒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早已解决。但是人们对于低度酒的认知误区,今天仍有不少人没有澄清真相。更没有更多的白酒企业站出来为低度酒发声,其原因背后一是缺少低度酒的技术自信,一方面是缺少低度酒的文化自信。

   今天以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张弓为代表的白酒知名品牌,45 度以下白酒生产基本占据了主流。未来白酒要国际化,年轻化、时尚化,低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先决条件。

   关于低度白酒的五大谣言:什么低度酒就是低品质、低度酒就是高度加水、低度酒不能存放时间长、低度酒含铅量高、喝低度酒会致病等等。在第二届低度酒论坛上,五粮液已经代表行业站出来澄清。江南大学专家组、中国酒业协会也分别就低度白酒的健康、加浆等技术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要想酿出品质优良的低度酒,需要更高的技术和品质,需要更好的基酒和技术。低度酒才是酿酒技术的真正高度的体现。低度酒不代表成本低,相反,低度酒的勾调成本或许超过高度酒。

   因此,低度不一定低价。高度也不一定高价高品质。白酒的品质和价格和度数没有多少关联。在国外知名蒸馏酒也都是低度酒,但知名品牌的低度酒依然价格不菲。

   在此,我们呼吁白酒行业的专家和同道,低度酒的振兴需要全行业企业的鼓与呼,为低度酒正名,需要全行业企业推动。今天,无论是否重视低度酒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未来,白酒一定是低度的天下。

一份调查

白酒,你离 90 后有多远

   在我们谈低度白酒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低度白酒是为了赢得年轻人的认可,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在 80 后 90 后眼中,白酒低度化是否真能赢得芳心?以下是本刊市场调查员发回的一份调查报告。

   到底在 90 后年轻一代的眼中,什么叫“低度白酒”,他们对于白酒的认知又是怎么样的?

   一份简单的问卷,或许能给你启示一二。

   该问卷,主要调查对象为已经毕业的 90后,其中以男性较多。(编者注)

“工作应酬、辣嘴、没有愉悦感”成为最明显的标签

   在我们的调查当中,设置的是多项选择,所调查的每一项占比都是在有效答题人数中独立计算的,意思是选择 A 项的人,也有可能选择 B 项。其中在“在什么情况下会喝白酒?”的问题中,有 49% 的人选择了工作应酬,有47% 的人选择了“真的不喝”,而只有 15% 的人选择了和朋友聚会会喝。

   同样的,在对白酒的感受问题中,65% 的人表示了“辣,烧喉咙,没有任何愉悦的感受”,只有 6% 的人表示“能够体会白酒的滋味,有愉悦感”;其中,还有 26% 的人表示“有点儿滋味,能够接受”。

   从上面两个简单的比例统计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和粗略地感受到,白酒被 90 后打上的标签大多是负面和消极的。其中,工作应酬、辣嘴、没有愉悦感是最明显的几个标签。而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则是,消费场景、体验、心理预期都不符合大多数 90 后的诉求。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有一小部分 90 后还是成功接班了“父辈”,成为了新的消费人群,但却构不成消费主力。

问题一:什么情况下,你会喝白酒

最好不喝白酒,如果要喝,低度是大多数的选择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们改变了提问的策略,放开了选择饮品的范围,想了解在工作和聚会上,没有环境因素的干扰,90 后到底会选择什么。其中 67% 的人更愿意选择非酒类饮品,51% 的人会选择红酒,43% 的人会选择啤酒;而愿意选择白酒的只有 8%。

   接着,我们设计了“如果聚会、应酬需要酒类饮品,你会选择?”的问题。选择果酒、预调酒(鸡尾酒)、红酒、啤酒的人都超过了 50%,其中果酒是选择人数最多的,占比达到 63%。而愿意尝试低度白酒的人也有 19% 左右。

   从以上的比例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没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干扰,大部分 90 后认为不喝白酒是最好的。如果要喝,度数更低,口感更加柔和的低度酒成为 90 后新的选择。或许,白酒低度化已经成为白酒这个品类在这个时代必须面临的挑战与课题。

问题二:在工作应酬和聚会上,没有环境因素干扰,你选择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低度白酒是符合 90后预期的?

   为了了解符合 90 后心理预期的低度白酒,我们问了两个最简单的问题。一个是什么样的白酒能叫低度白酒,另一个则是多少度是你能够接受的低度。其中,降低度数、口感更柔和丰富、不辣喉咙、不容易醉、喝多了不难受的选择均超过了 50%。但是,还是有 20% 的认为度数低了就不能叫做白酒。

   而在关于度数的调查当中,58% 的人认为15-20 度左右是能够接受的,30% 左右的则认为度数更高一些的 20-30 度左右也能接受。

   而只有 12% 的人认为 40 度左右的酒能够称为低度白酒。

   从上面两个简单的问题占比分析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90 后对于低度白酒的心理预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白酒低度化不应该是行业的自嗨,而真正地应该是和 90 后消费者打成一片,了解符合他们消费诉求和心理预期的低度白酒的模样。不管是迎合还是引导,才能更加的有的放矢。

问题三:多少度是你能够接受的低度?

几点思考

白酒的未来是什么?

   从以上这份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低度白酒其实也不是 90 后的选择,我们做低度白酒更多还是来自目前喝白酒人在消费习惯、消费理由、消费场景改变下,消费者对传统口感做的调整与适应。

酒精度数高低是多维因素决定的

   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白酒国家评委杨官荣认为,酒精度数主要是由当地饮酒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产品本身的质量水平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在他看来,白酒低度化也不是抓年轻人的必要手段,因为大多数年轻人连啤酒、红酒也不喝,消费群体太少,现在抓也没太大意义。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投入全部精力去搞低度酒肯定是有风险的,只能根据市场需求用一部分精力去做。

   而四川八大原酒厂之一的蜀之源酒厂总工李东认为,时代、地域、年龄、功用、目的、财富等多维度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酒度高低的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度以及低度的市场占比在增加。

名酒企业推低度是向“国际化”靠拢

   在这次倡导中国白酒低度化的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对国际市场开拓的需求。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大战略,而世界几大烈性蒸馏酒的酒精度数,主要是 40 度左右。酒精度数过高,香味太浓成为影响外国人接受中国白酒的重要障碍。

   “中国白酒低度化,首先是要打开国际市场,与世界接轨。”宋书玉说。

   从国外的饮酒习惯来看,世界上一些主要蒸馏酒的酒度大部分在 43 度以下,外国人饮用时还要加冰加水,进一步降低度数。相较之下,动辄五六十度以上的中国白酒往往让他们望而生畏。

   不仅如此,与国际市场上酒度为 40 左右的烈性酒如白兰地、伏特加等相比,中国浓香型白酒普遍为 52 度,酱香型白酒普遍为 53 度,使得国际市场因饮食文化、餐饮口感等各种因素迟迟未大规模打开。因而,五粮液的降度行为成为了接轨国际市场的关键。“高端低度产品的发布,无疑直指国际市场。”宋书玉称。

   另一方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酒的度数作了严格的规定:日本要求进口酒的酒度为 35 度以下;美国要求不超过 50 度,并规定酒度误差范围为 0.3%;德国规定不得超过55度,否则即使质量再好也不允许出售。因此,白酒要打开国际市场,必须降低酒度。     而在赵东看来,借助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借助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升中国白酒的知名度,积极实现低度白酒走出去,是包括五粮液在内的中国白酒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

一味地低度化不是白酒的未来

   记者在源坤鉴酒公众号看到一篇深度文章《一味地低度化不是白酒的未来》,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低度白酒的再认识,他们认为:“低度白酒”是解放后随着白酒工业逐步发展而定义,依据现在国家标准,低度白酒多指酒精体积分数在 40%vol 以下的白酒。低度白酒自 1975 年首次研制成功以来,发展迅猛,取得显著成绩。之所以低度白酒会成为白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在于消费者口感需求的变化,从物质匮乏到产品过剩,消费者所表达出的需求更符合人之本性,喜欢甜味、奶香等不过于刺激的食物。

   相较于高度白酒,由于酒精度的降低,低度白酒正好符合消费者柔和口感的倾向,但我们需要理性认知低度白酒的发展和未来。

   第一,低度白酒的发展需要淡化香型,不断创新。许多知名品牌或区域品牌纷纷登上白酒舞台,实质是走香型融合之路。从工艺技术角度而言,归根结底是集众家之长,改造、创新自身生产工艺,而生产出具有某一个性化的产品。这不仅是生产低度白酒的启示和借鉴,也是克服中国低度白酒品质缺陷的必由之路。在原香型白酒精湛工艺的基础上,吸取其他香型工艺的精华,既保持自身产品风格、质量的基本要素,又使各香型白酒风味特征互融互补,生产出幽雅、细腻、醇和、爽净的低度白酒的基酒。这种产品虽香型特征可能不明显,但克服了单一香型低度白酒之不足。

   第二,产融结合推动低度白酒的发展。度白酒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白酒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低度白酒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低度白酒产业融合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包含白酒产业结构、关联产业发展,还有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诸环节的有机结合。

   第三,建立低度白酒产业发展的生态模式,实现低度白酒产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度白酒生态产业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简单叠加,而是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尽可能最大,并实现行业系统资源最佳配置时所产生的效益明显大于各种效益单独最大时的重叠效益。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传统的白酒产业向生产产业转变。

   第四,现今低度白酒生产方式是否合理和最优值得探讨。低度白酒生产工艺均强调用优质的基础酒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低度白酒,通过一系列除浊方式除去易产生降度混浊的物质。低度白酒的生产可理解为:千方百计地剔除辛辛苦苦酿造出的赋予丰富滋味的物质,做了较多无用功,且增加工艺难度。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采用液态法或者固液法的方式来生产低度白酒,这更有利于节约粮谷原料,也更容易实现。

   第五,是否能够对低度白酒在降度除浊中去除的物质加以回收再利用?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对冷冻过滤法获得的物质加以回收再利用。通过高效节能环保型冷冻过滤机组回收高级脂肪酸乙酯等风味物质,再将其用于其他产品的调味具有可行性。

   第六,低度白酒更多地符合了消费者不希望过于口感刺激的要求,但不一定能够是发展方向。过去白酒的低度化主要是政治导向,现在的低度化受到更多的是市场导向。但随着人们对滋味体验需求的增加,白酒度数可能回归。那时候消费者可能已经接受白酒带来的刺激感和丰富的滋味,因为这才是最具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白酒,从而对低度白酒说 NO 完全也有可能。当然,我们也可以在饮用时,低度调制等多样化方式弱化刺激,增加目前消费者对白酒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