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而非观察,才能找到冲突

2017 年 10 月 1 日 第 22 期        作者:文/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 叶茂中  编/罗莉        2017-09-30       

任何表象的背后,都是数据化的真相

   任何表象背后,都隐藏着相关的数据;任何表象背后,都是由数据构成的真相;因此: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知。洞察的目的是为了看清本质——看清表象背后的数据——找到数据背后的冲突。

   何谓洞察力,就是透彻表象的能力;冲突之所以不容易被解决,首先是因为冲突的触点不是那么轻易的浮于事物的表面,触点的开关往往在左右脑的核心冲突带,不是仅仅依靠眼睛就能轻易看清的;眼睛所能看见的冲突,往往隐藏着消费者预留的陷阱。

   作为要解决消费者冲突的营销人而言,我们需要保有作为消费者的独特体验;更需要转变思维的是:向数据,向智能学会深入洞察表象背后的真相——这种深入表象探得秘密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洞察力”,显而易见,洞察力是营销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唯有洞察,才能有“冲突”的迹象;唯有洞察力,才能挖掘到冲突的触点所在。

观察的四要素

观察的四要素——望、闻、问、切(各位客官注意,是观察,而非洞察)

   望:先看——看清局面,不要只看片面;不要犯基本的错误,看清楚这位消费者是否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最核心的要素是要理清消费人群的属性,消费人群是否具有共性;判断出基本冲突是什么,还有哪些明显的冲突没有被满足和解决?

   闻:再听——听清楚消费者明确诉求自己的冲突是什么,通过“听”建立起解决冲突的第一步,发生“链接”的可能性,让消费者感觉到品牌或者产品是帮助自己解决冲突的一个入口; 这也是为什么淘宝的一声“亲”,是多有杀伤的诱惑力了。一声“亲”拉近了沟通的距离,让解决冲突这件事情的发生有了入口,听到“亲”字,就开始了“听”的可能,更方便了沟通的开始。

   问:问清楚消费者的冲突点在哪里?直观地听明白消费者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直观的问答方式,可以判断出消费者的基础需求是什么?当然我们也告诫各位客官,要预留一个心眼,不要轻易掉进消费者陷阱之中,有的时候消费者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而冲突?

   切:切中要害,解决消费者当下的冲突,靠产品力解决消费者左脑的冲突;靠感性诉求,解决消费者右脑的感性冲突。

   总之,观而后能言;闻而后能道——先了解消费者自认为的冲突,再挖掘实际的冲突的触点。

营销需要的是洞察,而非观察

   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市场的观察,希望能研究透了,再后发制人——各种数据库也应运而生,例如美国第三大零售商塔吉特,能通过分析女性客户购买记录,“猜出”哪些是孕妇——从而观察到女性会在怀孕四个月左右,大量购买无香味乳液——由此挖掘出 25 项与怀孕高度相关的商品,制作“怀孕预测”指数——推算出预产期后,就抢先一步将孕妇装、婴儿床等折扣券寄给客户。

   观察:决定了寻找冲突的方向,决定了企业能在什么方向上发力。好的产品,必然来自细微的生活观察:就好像大家现在使用的键盘,最初的打字机键盘都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然而一旦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就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美国人肖尔斯观察到了这个问题,并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地放慢了人们的敲键速度,从而解决了卡键问题。

   洞察:决定了冲突的触点,决定了企业能在什么焦点上深度解决消费者冲突,甚至决定了战略是否正确。因为营销的本质是解决消费者的冲突;一旦你的产品,品牌,解决方案是能够帮助消费者解决主要冲突,那消费者自然会追随着你, 尤其,人性善变,要在万变之中抓住不变的本质, 在不断升级的冲突之中,洞察到冲突的核心触点,才是营销成功的关键。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知,洞察的目的是为了看清本质

1、“眼见未必实”——有的时候,你所观察到的消费者冲突,并非真正的消费者冲突。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 “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

   孔子说: “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 “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孔子说: “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 “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你等等,我将问他。”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 “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拿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 “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

   观察和洞察的关系,有的时候也好像这则故事的寓意,你所看到的表面现象的背后深藏的是另一种消费动机,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要去确认你所看见。

2、 传统的关注客户需求的方式不足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消费决策,只有深入了解特定情况才能解释为什么。

   当 Airbnb 深入洞察那些用户为什么不选择自己的时候,才会洞察到:40% 的用户选择不去旅行,而不是去哪里旅行;而这时Airbnb 的竞争对手,自然不再是传统的酒店,而是与“决定不去旅行”这个想法进行竞争,所以提出的“像当地人那样生活”的核心诉求,自然会打动那些不想只旅游,更想旅游式生活的精准人群。

观察用眼,洞察用心——观察看到冲突的方向,洞察找到冲突的触点

1、在互联网时代,越大的机会,开始于越尖的洞察

   为什么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垂直用户人群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BAT 抢占了流量的入口,形成大规模的平台效应之后,洞察小众市场的需求,解决小众人群的冲突,变得越来越精准且重要;同样的冲突,同样的需求,造就了相同的沟通频道,相同的平台气质,比如母婴平台已经是大众诉求,二胎平台才是更精准的人群;二手车平台已经是大众诉求,豪车租赁才是更精准的细分市场;美妆已经是个泛滥的概念,韩系美妆也是大众化的诉求,“权志龙女朋友”的口红,才是爆发力的精准入口……

   洞察的入口越是小,说明洞察到的冲突越是精准,越是继续解决的核心冲突;影响的人群的匹配度也越高,越容易打上一样的标签。一个精准的洞察,一定不在于多大,而在于多尖。一个精准的洞察背后,才是冲突核心地带,才是最有价值的冲突;而只有精准的解决消费者的冲突,才能在互联网的生态中,自然生长;今天的传播,我们研究更多的是洞察人心,讲述的是“如何和消费者共鸣”,而共鸣的背后,绝非一个人的绝唱,而是一群人的狂欢。尤其,在获客成本不断攀高的今天,要精准地获得一个用户,靠的不仅仅是推销的手段,更是打动人心的诉求(无论是物质诉求还是精神诉求),而这一切更需要建立在洞察之上,因为一个精准的洞察,借助互联网的扩散,崛起的是一群人的需求,解决的是一个群体的冲突。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给精准用户做画像,成为洞察的基本入口,因为,这个入口将成为垂直用户人群的第一波种子用户。而这些种子,才是将来极具生命力和传播力的解决消费者冲突的能力;正如我们开篇所说,一个表象的背后,往往是数据的真相,但当大数据厚厚的摊在您的面前,如何洞察到有效而精准的数据,让数据产生价值,让数据解决冲突?

   数据有效率的前提是你必须帮用户解决冲突,洞察他的需求。所以,大数据的有效率,必须建立在“小而准”的基础之上,“小而准”的共鸣力,才是引发一群人的狂欢。

   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功力,就在于洞察到云层最薄弱的那个点在哪里?洞察的穿透力,一样在于找到冲突点最大的触点在哪里?在消费者最需要解决冲突的地点出现,你才会让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2、消费者观察 VS 消费者洞察

   消费者观察:对消费者行为的一种记录。消费者洞察:透过消费者的行为,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洞察和观察最重要的区别是:观察只是记录人们所做的事情,而洞察则是回答人们为什么会那样做,只有真正做到了洞察,才能从根本上了解消费者的动机。

   消费者的内心就好像冰山一样,你能轻易观察到的就是露出冰面的冰山一角;而消费者的真实的冲突深藏在冰面下,需要深入洞察才能撼动整座冰山。根据冰山理论,人类的潜在绝大部分意识对表层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用户的潜在需求才是产品真正的购买动机。

   就像人们经常说的,我不是要买电钻,而是要买那个“洞眼”;我不是要买汽车,而是要买速度,地位,野心,权力,欲望⋯⋯ ;我不是要买化妆品,而是要买“美”,买自信,买回头率,甚至买爱情。因此,好的洞察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触点,消费者的冲突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需要,以及我们怎么解决他们的冲突。同样是提倡戒烟,我们看看观察和洞察不同的结果:

   观察:吸烟有害健康,危害健康的直接结果就是死亡,这是谁都能看见的现象,所以,当你点上烟的时候,发现是死神在给你点火,无疑是震撼的。

   洞察:吸烟有害健康,更深刻的洞察是什么 ? 在劝别人戒烟的时候,究竟什么才是核心的冲突?

   泰国的一则戒烟广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公益机构让很多十几岁小孩拿着香烟去向那些抽烟的人借火,大部分吸烟者都会教育那些小孩子不要抽烟,抽烟是不对的,是损害健康的等等。却没想到小孩反问: “Youworry about me,but why not aboutyourself ?”(你担心我,怎么不担心你自己呢?),将吸烟者问得哑口无言,并进而反思,是不是也该爱惜自己的身体?

   各位看官,洞察到冲突所在了 ? 利用死神去给你点烟,一切都是戒烟的表象,烟民早就知道吸烟危害健康;但利用冲突原则,找来孩子点烟,立即就开启了烟民内心冲突的开关,怎么可以让烟伤害天真的孩子?用心的洞察力,才能真正触动到烟民冲突的触点,触发他们对孩子的怜悯之心,达到短暂爱惜自己的目的。

洞察从何而来?——从消费者冲突中来,到消费者冲突中去

   洞察要以消费者冲突为导向,不要代替消费者思考。以消费者冲突为导向——提醒我们,去找出“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去“注意消费者”,而不是问“我们的消费者在哪儿”、“请消费者注意”。在我们决定生产一个产品之前,我们先要去问一问消费者: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消费者能承受的产品价格为多少?消费者希望在什么地方接触或购买我们的产品?

   消费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性别、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及其本人的家庭角色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性格、价值观?

   消费者如何认识产品、看待品牌?消费者现时头脑里的市场地图(产品类别与品牌地)是怎样摆布的?他有哪些购买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形成的缘由和历史?

   消费者对产品真正的关心点是什么?他在哪里、什么时间、何种场合使用某类产品?消费者对使用产品有什么感觉?会如何去表达这种感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包括未使用前受使用者的影响,及使用后对其他消费者的影响。

   在产品开发方面,日本人对整合营销传播可谓深得其精髓。日本的一些大企业经常邀请家庭主妇们聚会,听取主妇对于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意见。什么产品的品质啦,功能啦,外形啦,价格啦,方便性啦,不足之处啦,等等,等等。甭管中不中听,一律都先收集起来。

   然后再对这些信息研究分析,发展出新产品的概念、设计、成本与价格、通路、推广及沟通等要素。假如在现有条件下达不到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功能,那么就不投产这个产品;假如不能够将成本降低到消费者满足需求所愿意并能够付出的代价,那么也不投产这个产品;假如新产品不能够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在消费者所希望接触的地点出现,企业最后还是会决定不投产新产品。至少等能够做到了这些,再进行新产品正式大量投产。

犀利的眼睛只能发现问题,睿智的头脑才能洞察真相

   有一家狗食公司,他们一直是以一个基础认定来作计划。他们的顾客一个月平均购买半包至 1 包的狗食。但,什么叫做“平均的狗”?

   透过调查,他们发现有些人每月买 9 大包。这些狗主人,到底养了几条狗?是什么样的狗?狗的食量如何?这些狗主有哪些不同点?这听起来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就是以平均值来定义目标对象。

   太多的营销活动及广告以以往的经验估计为基础,而不是以消费者真正的了解及知识为基础。没有真正足够的调查来了解不同动机、不同偏好、不同风格的消费者。

   很多时候消费者是被当作“平均的消费者”,一切都被数据化、平均化。其实,消费者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假如想要销售量达到很大的突破,你就必须弄清楚:

   哪些类型的消费者是你可能要以特别的方法去接触的。也就是说,你必须分辨清楚,能够令你取得市场百分点的机会究竟是哪些人?他们必须是具备长期性及高价值的消费对象。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发展营销活动及广告。

   洞察,构成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能够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情感上的认同——他们很理解我;那正是我的感受;他们知道我为什么需要他⋯⋯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的“春天的故事”:当乞讨的木板上写着“我是瞎子”时,没人同情他;而写上“现在是春天,而我是个瞎子”时,大家都十分的同情他, “春天”就是洞察力,是激发出同情的洞察力。品牌要与你的消费群体产生关联,就是需要找到春天这样犀利的洞察力。

   产品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是什么,或你给消费者的感觉印象是什么才起决定作用。消费者潜意识中对品牌形象是有感知与联想的,与其对消费者进行说教,不如符合他们原本的认知,从而带动他们的情感。

   洞察市场机会比学习市场营销更重要处在一个机会到处闪亮的时代,能够洞察到机会,就成为抢占先机,成功的捷径。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最好的竞争就是没有竞争。

   市场并不是一块铁板,看似成熟的市场,里面也一定有机会;再强大的对手,也一定有其破绽和软肋。关键在于能否发现机会。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发育层次不齐,是多层次的市场,有的地方竞争充分,有的地方则还是初级市场到处充满机会,不管是区域空白点还是消费者空白点都满地皆是。当一个企业能够抢先进入这个市场空白点,往往就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非常可乐就深谙中国幅员辽阔、消费的差异性大、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手段缺乏、信息传播不充分、商业流通渠道不发达等等中国特色,避开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在一线市场的正面交锋,深入二三线市场,以及广大的农村腹地,曾经占据了大片可观的市场。

案例分析: “赶集网”——“早醒三天 快活三年!”

   赶集网自 2005 年创办,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的服务已经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房屋租售、二手物品、招聘求职、车辆买卖、宠物票务、教育培训、同城活动及交友、本地生活及商务服务等信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市场获得用户认可的基础上,赶集网开始了扩张工作,在全国 343 个主要城市逐步开通了分站。但是在扩张的同时,赶集网也感受到了发展的压力。一方面,由于极易被模仿和抄袭,在北京、上海等传统优势市场,赶集网遭遇 58 同城、百姓网等竞争对手的分流,成长进入瓶颈状态;另一方面,分站的扩张也没有为赶集网带来实质性的流量增长,反而遭遇到更多的区域性品牌的阻击。运营成本在不断增加,但成长却趋于缓慢。

   对赶集网来说吸引更多的新增用户,用绝对用户量来构建竞争壁垒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靠自然增量,已经无法满足赶集网的发展需要,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量?

   我们透过同类网站市场表现分析,发觉同类网站虽然也进行广告宣传,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并未充分被重视和促进,赶集网的一个先天优势体现在其名称上,赶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它去赶集⋯⋯”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一只可爱有趣的毛驴,既有不可复制的声音识别性,又具备了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这首被传唱了几十年的童谣,70 后 80后 90 后都相当有共鸣,最关键的是,还与赶集网有着天衣无缝的契合。这种共鸣正是前文所阐述的“对人本身的关怀,关注和关爱”。也正是这个广告,大大提高了网站和用户之间的“黏性”。

   为了强化传播效果,我们在创意中还为小毛驴设计了一个不堪重负而发出的独特的“驴叫声”,使创意增加了极强的独特记忆点。

   洞察,令我们抢占了先机, “早醒三天 快活三年”: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启动传播, “增稠胶合度”“提高网站与用户之间的黏性”,不仅有效减少信息干扰,并且率先抢占全国新增用户的心智,成为同类网站中的第一品牌。

   1. 投放 2011 年春节档:我们建议企业在2011 年春节短短 7 天内集中投放。

   2. 借力微博女王姚晨:牵手最当红的网络红人。

   3. 借力优质资源:抢占最具“赶集”特征的声音和形象载体。结果:在 2011 年 2 月广告投放期间,百度用户日搜索指数从 2 万多上升到20 万,彻底甩开众多竞争对手。

   本文节选自《冲突——横向营销解决消费者冲突》

TIPS:

   ·任何表象背后,都是数据化的真相

   ·观察的四要素。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知,洞察的目的是为了看清本质。

   ·营销需要的是洞察,而非观察。洞察和观察最重要的区别是:观察只是记录人们所做的事情,而洞察则是回答人们为什么会那样做,只有真正做到了洞察,才能从根本上了解消费者的动机。

   ·洞察从何而来?——从消费者冲突中来,到消费者冲突中去!

   ·洞察要以消费者为导向,不要代替消费者思考。

   ·以消费者为导向——提醒我们,去找出“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去“注意消费者”,而不是问“我们的消费者在哪儿”、“请消费者注意”。

   ·在互联网时代,越大的机会,开始于越尖的冲突洞察。

   ·犀利的眼睛只能发现问题,只有睿智的头脑才能洞察真相。

   ——消费者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概念。

   ·发现市场机会比学习市场营销更重要。

   ——洞察市场,对市场的理解深入一些,再深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