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是新常态:对于消费习惯的变化,大多数企业的问题不是缺少前瞻性,而是太有前瞻性。
对于经济形势的理解,企业有必要从感知上升到理性刻度了。
形势依然在变:
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当中,企业家最关心的是什么时间回暖。我先抛出悲观的结论 : 红利即将耗尽,短期回暖迹象不大,长期走向未知。
先说红利耗尽。中国近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大红利,即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和农村城市化红利。改革红利最容易理解,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的活力本身就是被抑制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原本被抑制的市场活力被充分释放。当市场化程度更加深入,改革红利出现递减的时候,人口红利及时填补了这一缺口。1981 年到 1990 年,是第三次生育高峰,因此10年前,8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力供给充分。由于充分,带来了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中国也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带来了制造业的大发展。而这样的局面,注定一去不复返。目前中国每对夫妇的生育数量,处于全世界最低水平,劳动人口连续五年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很多外资企业逃离中国,而外资的逃离,又导致了经济增长的放缓,消费市场的萎缩。
农村城市化红利也相对好理解。从 80 年代到现在,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 4 倍,面向城市市场的消费品市场规模,光依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扩大了 4 倍,农村市场,也随着经济增长而保持了稳定的高增长。然而,城市化是有上限的。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 57.4%,距离 70% 的稳定线已经非常接近。
所以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大红利——改革红利开发殆尽,人口红利一去不返,城市化红利边际递减。很多国家都曾经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少数国家,如日本用了 12 年时间走出这一境况,但多数国家长期维持在这一阶段,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跨越这一阶段,答案是不好说。
变是新常态:
对于消费习惯的变化,大多数企业的问题不是缺少前瞻性,而是太有前瞻性。多数企业的创新,不是基于落后于时代的预测,而是基于一种过分领先于时代的预测。
首先,对消费者消费价值取向的判断过分领先。比如,目前市场主流观点认为,消费者将更加注重食品健康和营养价值,因此营养、健康、天然食品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市场证明,有营养和健康的食品,如果在口味和价格中任意一方处于劣势,就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营养、健康始终是消费者的痒点,而不是消费者的痛点,口味和价格才是痛点。
很多人在预测中国健康食品市场时,以欧洲作为参照,但欧洲人对健康的重视,源自于比中国高得多的人均收入和比中国平均得多的收入分配。整体富裕是注重健康的先决条件,相比之下,同样非常富裕的美国,因为较大的贫富差距,人们依然对所谓垃圾食品乐此不疲。至于人均GDP 同样比中国高不少的俄罗斯,就更不用说了。再比如说个性化消费,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快消品市场中的成熟品类,市场集中化趋势应该是降低的,而实际上是什么样,大家心里有数。三只松鼠这种所谓的个性化产品成功,本质上更是抓住了市场的共性需求。
其次,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过度乐观。伴随着中国人收入的增长,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强,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广度上的增加,而非深度。具体而言就是消费者消费种类和途径大幅度增长,但市场主流价位的提升并不明显。
再次,企业对传播渠道变化的后知后觉。当电视广告已不那么奏效,还在砸卫视广告,效果可想而知。在互联网传播上,动不动就想着做个活动,搞炒作发篇软广就能人尽皆知,殊不知消费者早已过了新鲜期,互联网传播的主动性早就大不如前了。当然,员工也在变。很多企业,用管理70 后、80 后员工的手段去管理 90 后,画大饼,希望打造一支狼性队伍,结果却收效甚微。
传统企业的原罪:
企业在选址时,往往会更靠近原材料与劳动力,而远离人才与市场。在野蛮生长的时代,这样的选择,能够优化成本,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该选择的副作用明显。
1、人才缺失。在企业的转型中,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这样的人才,往往只有一二线城市才有。而地处偏远的传统企业,不但缺少人才供给,在招聘时往往又要参考当地的工资标准,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招聘人才的竞争力。
2、物流难题。靠近原材料产地,在大流通时代是个优势,但在渠道扁平化,电商在销售中占比更大的今天,无疑导致了物流成本过高。
3、现代化管理难于推行。企业在创业时,往往基于熟人社会,这就导致了创业团体在人事任命上,很难做到任人唯贤。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留给职业经理人的位置极其有限,现代化管理由于触犯很多人利益,也难于推行。
4、近亲繁殖的创新洼地。快消品创新,需要的是消费者的反馈。然而,传统快消企业,经常连一个可以代表普通消费者的内部体验官都没有。要么是来源于本地的基层员工,要么是虽然见识过一二线市场产品特质,却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价格极度不敏感的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导致创新无法受到市场认可。
所以,在时代变局中,传统企业更多的是变不了,而不是不想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快消企业的原罪。不幻想,不自以为是,尊重时间,善用智力,用一颗开放的心拥抱变化,这恐怕是传统企业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