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出台只是起点

2018年6月1日第11期        作者:刘彬 总编助理        2018-06-04       

“标准出台只是起点,比标准更重要的是执行和监督。”听闻此语,是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进口酒市场专业委员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唐在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名酒展上解读商务部发布的国内贸易行业标准《进口葡萄酒经营服务规范》。

标准本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文件。不过在实际执行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层出不穷的“文件”让“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概念、一流企业卖标准”之说甚嚣尘上,甚至于人称朱局的广东酒协创会会长朱思旭不得不撰写《莫让标准“逼良为娼”》、《标准化,不是白酒同质化的理由》为“标准”正名(详见《新食品》2014 年)。

之所以当下有不少标准名存实亡或是沦为营销、敛财工具,究其根源在于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监管之间存在空白。

而让长期研究中国白酒产业的我,自发为朱局、李秘书长等人联袂起草的《进口葡萄酒经营服务规范》点赞的核心原因,正是其在降低和消灭标准制定者、践行者和监管者间鸿沟所做的努力。

“标准条文没有执行到位,那就只是一纸空文。”为了让三十多家起草单位和数十位起草人呕心沥血而成的文字发挥出最大效用,李秘书长等人在该规范于去年10月正式生效以来,不仅没有因标准制定者身份而借机敛财,还全身心投入到标准的传播、释义、培训、标杆打造等工作。而为促使监管方和执行方将标准执行到位,让当年被朱局诟病的执法障碍降到最低,该标准后续还有六个“标准化”的行动规范。

有了标准,还要有执行和监督,甚至出台一系列后续的“标准”“规范”。葡萄酒如此,白酒又何尝不如此。

去年十九大后,高质量增长成为热词,向宁的《拥抱高质量增长》一文(详见《新食品》2017年24 期)更是掀开了白酒对于高质量增长的“崇拜”。然而高质量增长的标准是什么?直到5月18 日华东糖酒会开幕才最终有了定论:营收或利润增速超过GDP2 倍以上并呈现出“四高”特征。而照此标准,仅一季度就有11 家上市白酒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增长(详见本期《白酒保持靓丽增长》)。

虽然华东糖酒会阐明了高质量增长的标准和实施的方法论,但要实现全行业的高质量增长、让2018年成为酒业高质量增长年,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详见本期《特别策划》)。就像李保芳就任茅台集团董事长、甚至于“一院五委一小组”的成立仅仅是一个起点,“后千亿”时代持续做强的发展路径能否在其当政期间实现更值得长期关注(详见本期《深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不要只停驻在起点,起点之后的路更加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