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洪:扛起粤酒振兴大旗

2018年12月1日第23期        作者:文 钱小军  编 蒋冰雁        2018-12-10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策源地,是万商云集之地,历来是酒水消费大省,拥有千亿市场,上亿有效消费人群,素有“酒业未来风向标”之称。在长沙秋糖举办的“改革再出发,智绘新增长”—— 2018(首届)中国酒业中坚力量50人论坛上,《新食品》与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彭洪进行了面对面畅谈。

粤酒振兴,关键着力点在 “五个品”

《新食品》:彭会长一直为粤酒振兴殚精竭虑,您觉得粤酒该如何振兴?下一步协会会重点在哪几个方面下功夫?

彭洪:粤酒振兴工作委员会已基本筹备完毕,当前,我觉得粤酒振兴应该从“五个品”着手,即品质、品牌、品类、品相和品鉴。

品质是基础,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广东酒品质并不差,但要打造自己的价值,要对品质敢于正本清源,以优良的品质与消费者对话。品牌发展是文化引领,中国的白酒源于固液态发酵,珠江水珠江粮,粤酒历史源远流长,如何扛起文化这面大旗,重新挖掘客家文化、中原农耕文化,是塑造粤酒品牌再出发的基石。

品类是产品与消费者近距离交流的利器,我们广东酒主要体现的是区域性品牌,以产区名义集体发声。就像波尔多产区一样,除了标识不一样,都是波尔多品牌,这样既降低成本,又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品相方面,实事求是讲,广东人低调务实,这一点也体现在酒上面,主要表现为粤酒在“外貌”上普遍着力不够,让消费者没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因此内外兼修是粤酒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另外,粤酒企业也一定要做好加减法的工作,对一些品相不好的产品要及时改进。石湾利用佛山陶瓷文化,与陈太吉酒庄和朱紫街文化打造结合,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品相越来越符合潮流,其清雅香酒已被商务消费所接受,这些都是积极进步的一面。

从品鉴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本来是酒类品鉴的发源地,但目前这方面却做得并不好。六七年前,我就提出未来要教育好消费者,因为这是未来一个品牌一个产品生命的基础,但我们粤酒企业没有因势而动,逐渐落后了。包括粤酒年轻化,都需要去教育去调整。

乘“一带一路”东风,助推粤酒国际化

《新食品》:粤酒处在国际化的最前沿,尤其是其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基因一直备受业界关注,请问彭会长,粤酒国际化有哪些特点?到底该如何走向国际市场?

彭洪:业界一直在热议酒类国际化,其实广东市场早已提前实现了国际化。目前,广东市场囊括了全世界所有的酒品,呈现了啤酒、洋酒、国产酒、葡萄酒四大板块融合发展的新景象。比如,国外发酵酒所占的比例是60%—70%,而广东葡萄酒和啤酒等发酵酒比例已达到50%,因此广东市场国际化绝非虚言。

众所周知,日本的清酒和韩国的烧酒都是以大米为原材料,都兼具米香型的特点,而且早已实现了国际化。这充分说明以米香型为基础的粤酒是有潜力的。据历史考证,广东酒开拓国际市场已经走了一百多年,这说明粤酒在国外是有消费基础的。

酒最大的优势是带有乡愁,现在我们粤酒一定要乘着“一带一路”东风,通过酿造贴近海外消费者口感的酒,与粤文化一起扬帆远航。当然这项工作需政府牵头,但协会更要自强自立自信,等是没有时间的,等是没有机会的。另外,粤菜名扬天下,粤酒也有这个基础和潜力,也是新一代消费者的潮流,广东酒走出去,借粤菜之船共同出海也是可行之举。

小曲是酒中之母,粤酒文化打造大有可为

《新食品》:广东经济一直名列前茅,而酒类发展并未与经济发展成正比,请问彭会长其中有何原因?下一步粤酒发展是否与小曲复兴同频共振?

彭洪:粤酒没有和广东精神匹配,由于太务实而错失了大发展的良机。另一方面,广东经济支柱产业多门类广,政府的精力和重视度相对不够,也导致广东酒业缺乏必要政策支持和引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内耗太多,没有大的眼界和格局,只看到了发展的小局部,没有抱团发展的意识。

同时,针对外来的几千万人群,广东酒在品质、风格上调整不及时,没有一个企业去做说服教育工作,让他们爱上广东酒,反而给其他酒品带来了机会。因此,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广东企业捕捉市场这块能力还是偏弱了,需与时俱进迎头赶上,与经销商结成共同体。

小曲是酒母,有小曲才有大曲,这是沈怡方老先生首先提出来的。现在小曲酒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北、广东、湖南、广西、云南、江西、福建等地,像劲酒、江小白、石湾、褚酒都做得不错。所以,小曲要正名,应该恢复它该有的地位。

去香型,中国白酒才有大未来

《新食品》:彭会长在中坚力量论坛上,一直倡导统一用一种香型一个声音向国际发声,并在10 年前就提出了淡化香型的概念,您为什么会有去除香型这样的想法?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白酒发展的?

彭洪: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在酒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却发现名酒企业整体缺席,而部分新锐产品却成了“座上宾”,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频频发布少数微小企业酒品检测不合格等现象。虽然两类现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以香型论质量是其中最主要的推手。即使目前还没有以更好的途径来否定香型价值论,但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如果白酒继续坚持按照香型进行分类和质量管理,不仅限制白酒的长远发展,而且也会导致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和危险,从而进一步疏离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我认为,白酒坚持香型论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首先,对于白酒香型的知识,其实普通消费者并不太清楚也没太在意,而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必定更加不清楚。其次,国内很多白酒企业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为了所谓品类隔离,随意创造香型,导致香型种类泛滥,从浓、清、酱、米、兼五大种类,逐步衍生成市场公认的十二大类,可谓“乱花逐入迷人眼”,实际效果有限。第三,香型竞争导致行业门户之见丛生,各说各话,或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限制了白酒整体的公平和健康。第四,国家确立香型分类是为了鼓励产品的多元化。但现在因为有香型理化指标做依据,同质化的生产变得更容易,无形中成了产品同质化的“保护伞”,也给质量建设带来了苦恼。更让人担忧的是,以香型理化指标来划分质量等级,不但限制白酒企业在酒体风味领域的创新,而且使一些口感淡雅、绵柔的产品在品评和检测中很不公平。也给一些不法厂家人为添加香味物质带来了利益驱动力,从而影响整个白酒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等国际通畅性的蒸馏酒都没有按照香型划分,主要分类依据是酿酒的原料和产地,即使最讲个性化的葡萄酒,也是按照此类划分。因此我们应该废除唯香型论,但一定要保持传统工艺,反过来没有了香型的束缚,轻装前行的企业会更有利于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记者札记

终于见到这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粤酒举旗人。这位曾上过战场的“越战英雄”,与酒结缘是他对军中豪情岁月的回望,也是作为广东人做好广东酒的抱负与斗志,正如他一再强调的“说得再多关键在于干”,一个“干”字是做酒人的情怀,更是雷厉风行、敢说敢做的军人风格。相信粤酒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但有这位资深指挥员的统领,这场战役定能无往而不胜。